编者按:陈玉福甘肃城市第一传《张掖传》出版发行后,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友的一致好评。近日英文版《张掖传》出版后,编辑部收到了大量的读者评论,评论家、专家、学者以新颖的视角,逻辑的深度,通俗易懂的语言梳理了《张掖传》的内涵和价值,意义。慧眼识文,探骊得珠,各得奇妙,经过编辑部认真筛选,插入适当的其它评论,精选部分评论发出来,以飨读者诸君。
《张掖传》‖时代华彩与传播力量
祁翠花

二、《张掖传》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1.非虚构城市文学传记
城市文学传记是在全球化、城市现代化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文体,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创作与出版行为,是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的记录与还原,构建城市认同与文化寻根的需求促使这一新的写作形式方兴未艾。《张掖传》亦是如此。作者观察张掖,梳理张掖,了解张掖,可以说是对张掖历史几十年关注的一个总结。
《张掖传》的一大特色,就是在通俗和简略之间,很好地找到了写城市传记的语言。书里涉及的历史史料非常多,作者没有用注释,但我们依然读得懂,并且对材料有信任感,这就是叙述的能力。作者应付裕如地掌握了讲述历史的方式,可以让浅者读浅、深者读深。
张掖作为拥有8000年历史的城市,记载其发展历程与城市变迁的史书、县志,分析其文化传播、宗教环境等方面的论文、理论著作盈千累万。《重刊甘镇志》《张掖大事年鉴》《金张掖史话》《张掖文史》《甘州府志》以及各县县志、各乡乡志、学校校志等历史文献都蕴涵着翔实的史料。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张掖,亟需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为其8000年的民生历史与独具特色的文化作注。作者通过梳理、研究大量文献与相关史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历史细节,整饬历史脉络,以文学的手法再现了张掖从远古到当代的历史。这本书既是承载张掖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力作。
文直而事核,不虚美也不隐恶,这是汉代班固对历史书写的标准。在车载斗量的资料面前,《张掖传》注重原始文献的引用,鲜有蹈空之论,这得益于作者在张掖历史研究方面的真积力久。
《张掖传》作为一部非虚构的文学传记,纪实性是它的基本要素,写作时作者没有任意虚构拼接,而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做到言之有物。但它与一般的历史文献有所不同,文学性又是它的典型特征。作者精心选择、组接,在文字中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与推测,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了非虚构叙述的目的。

2.小故事构成了大故事
英国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评论《伦敦传》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却写得像一篇散文;这是一部学术著作,却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样的严肃枯燥;它是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写作的,却能够潇洒自如,趣味十足,仿佛是在写一个个故事。”《张掖传》就是这样一部书。
在古代,方志作为记录城市风俗、物产、舆地、历史以及传说等官方文本,讲究严肃性与真实客观性。小说则不像方志那样枯燥刻板地记录城市历史事件,而是采用更为灵动、随性的文字去展现城市的鲜活与烟火气。《史记》是中国史书中文采斐然,而又严谨的史学学术著作之一。如果说方志和史学学术著作是用历史的手法记录城市故事,那么小说则是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城市故事。
《张掖传》在方志、小说及史学学术著作的基础上,将传记与方志的写法结合起来,以传记方式书写方志对象由此为城市纪史写传,这样的书写是对城市进行的一种文学性、记传性写作。作者以文学的形式处理历史,希望能够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实,不是一板一眼地还原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是文学意义上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忆,甚至以小说的技法,去合理推理、想象,从而将历史转变为城市的记忆。
《张掖传》表面书写张掖的历史,实际是通过想象与书写完成张掖记忆的复活与还原,从而完成张掖历史建构。在历史纪实与记忆虚构中构建一种新的历史。它既描绘了张掖历史又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还根据张掖的过去与现实重构自身内涵,形成大众的城市记忆,进而引导城市认同。翻开《张掖传》,你会看到《山海经》里描写的那座草木茂盛,水泽连绵,万物繁衍的昆仑山;你会看到九边重镇的甘肃镇,你会听到边塞气质的八声甘州,而那些商贾僧侣,持节使臣,举家迁徙的大槐树居民,出没于沙漠绿洲的旅人都正在向我们徐徐走来,他们是不同地域养育的儿女,是他们络绎不绝向张掖这片土地聚拢,演绎出无数人的小故事,才成就了历史,才创造了城市。
《张掖传》改变了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平静地从远古走来,一路拜访了昆仑王母、出关老子、骠骑将军、汗血宝马、黑水古国、沮渠蒙逊、隋炀大帝、甘州回鹘、西夏国寺、肃王府等与张掖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人和事,而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掖沐黑河之水、浴佛祖之光、听唐音宋律、吟诗词歌赋、驭金戈铁马,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离不弃,舒张臂掖,完成了一座伟大城市的蝶变。
《张掖传》沿着四个脉络书写张掖,分别是人、景、物和文化。它用丰富详实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语言,讲述了张掖这座城市从远古到当代之间,从蛮夷之地变成文明古城,风雨飘摇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
《张掖传》包含了张掖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关于张掖的百科全书,应该说凝聚了一座城的魂魄。它清晰地展现了张掖城市的三大特点:一是边塞气质、江南风光的气候特性;二是走廊通道、节点城市的地理位置;三是多元包容、源源不绝的文化特征。它的亮点在于小故事成就大故事。才有了张掖人的包容性、流动性、灵活变化性。用“顺则有容,逆则有声”来形容张掖人的气质,应该是恰当的,因为张掖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历史。作者摆脱了生涩的语言、宏大的叙事,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字书写张掖,视阈审阅西域的风土人情,与张掖的气质完美契合,更好地展现了张掖这座城。

3.多维视角下的城市
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中看一座城,写一座城。除此以外,为了交代张掖各个历史时期所处的大时代大背景,作者巧妙地将背景信息融入到了当下生活之中,用轻松的笔触带过。写法上具有开创性,使人读来亲切自然,又得到文化启迪。
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却能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许多章节里,我们看到张掖的生活形态,即张掖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喜怒哀乐?时代的变迁对他们有怎样的影响?
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幸福的城市。如果没有祁连山,没有黑河水, 可能就没有张掖的人类文明历史。
在张掖人类进化演变的过程中,可能诞生过很多个西王母,她们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母系时代的代表,同时窥见人类怎样从母系走向父系,怎样走向阶级社会,虽然一场场都是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事,但都没有离开张掖大地上有关的风物,有关的历史,有关的故事,昆仑之颠,弱水之畔,正是张掖人的母亲山,母亲水。
道教鼻祖和张掖的人文精神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了不得。老子不是粗暴的征服者,而是智慧的管理者,他明白人心向背的利害,知道人的心灵需要教化。老子出关化胡为佛的故事几乎就发生在张掖,宗教在这里相互融合,撞击出新的火花,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更多人了解华夏文明,让我们记得住自己的根在哪里。老子的温和传道和教化人心,不但没有令张掖文化在河西湮灭,反而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养成张掖文化开放性的先天基因,为张掖文明开创一片生机。

“甘州不干水湖滩。”山光水色是张掖的真实写照,因为有了黑河水,就出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的景致。“金张掖”应运而生,城里五塔耸立,构成古甘州的盛世繁华。商贸繁荣,交通要塞是金;甘泉遍布,鱼米之乡是金;资源多元,矿产通达是金;农牧交融,美食琳琅是金。金色既代表着它的多元的经贸发展,是它丰收的农田所实际呈现出来的色彩,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交融的丰厚底色。三位作者从小生活在河西大地,耳闻目睹了河西城市的变迁,所以写来如话家常,娓娓而谈。
《张掖传》展现了张掖人民性格的三大特点。首先是勤劳勇敢。张掖人民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勤劳朴实,有张国臂掖的英雄气质,有北凉开国、经略西北的文韬武略,有裕固民族的东归壮举,有移民屯垦的艰苦卓绝。其次是包容宽厚。中国文化有包容性,而张掖的包容宽厚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意识。如老子化胡为佛、隋炀大帝的万国博览会、异彩纷呈的盛唐之风、各民族间的款款深情等。再次是不独居一隅的进取精神,张掖靠近西部边陲,与西域交往频繁,因此张掖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没有安贫乐道的安逸思想,张掖人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张掖在中国西部的城市中,历史十分悠久。曾一度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张掖成为历史文化、地理文化、自然文化、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边塞文化的交汇点,而这些形态的文化,互相纠缠,互相拉锯,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所以,多维视角下的写作,就形成了这部活的城市传记。
《张掖传》驰骋万里,收笔一域。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正是“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

三、《张掖传》的价值和意义
1.张掖文化的扛鼎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张掖是一带一路上的节点城市,担当发挥着联结沟通作用。它不光是在经济领域,也要在文化领域牢牢发挥作用,传承中华文脉,塑造和丰富张掖人文精神内涵,讲好张掖故事,推动融合发展,提升张掖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引导整个张掖文化认同,张掖需要创作出一批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学精品。
《张掖传》很好地利用了张掖地域辽阔、文脉独特、血脉相连的优势,反映时代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实属体现张掖气派的扛鼎之作。

2.张掖精神的深度体现
城市传记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建构地方性精神。地方性既包含地方所具有的空间含义,又强调事情发生的地方文化语境。地方性精神在地方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同时又以理性形式影响着地方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通过文学与艺术,可深入心灵与情感,将人与地方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人们感受到对这个地区的精神依赖,因而书写城市群及地方性精神的重任就落在了以城市传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上。
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不同的城市,人们的生产活动又孕育相应城市文化,使得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展现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质特征,进而成为城市的文化核心,引导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张掖传》的地方性精神体现了人与城、城市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
《张掖传》对内可构筑张掖精神、凝魂聚气;对外可积极塑造张掖形象,讲好张掖故事和中国故事,以张掖故事折射中国故事,进而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3.张掖文化的认同建构
城市文化是城市传记的书写基础,它本就说明自己不同于其他城市。张掖有自已的历史渊源和城市特色。生活在张掖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了相应的文化,城市文化也反过来规范着人的行为举止与思想观念,人与城市文化互相影响,相辅相成,难以分离。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传统文化观念被摧毁,新与旧的割裂冲突导致了个人身份的迷茫,对于自我认同的焦虑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人的沉疴。《张掖传》将个人与城市缝合起来,个人的生命与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个人的发展需求与城市的进步需求相融。独特性、差异性鲜明的张掖在现代性身份焦虑背景下成为个体认同的社会范畴。为张掖立传,意味着对张掖的文学集体塑造,不仅对张掖整体形象展示具有标杆性意义,更是在聚合张掖的城市文化,构建张掖整体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叶兆言的《南京传》、叶曙明的《广州传》等为代表的城市传记相继出版,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这几部作品的书写方式与人物传记相似,以史实为基础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写作,作者也倾向于以传记方式命名。为一个城市写一本书,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撰写一部人物传记。一个地方可以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人格特征,乃至获得某种性别,并成为自身历史中的一个角色。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以《张掖传》为首发,进而为整个一带一路的城市群立传,在集体记忆下追溯城市历史,构筑丝路百城文化认同。
张掖是座很小的城市,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标准化、模板化日益引发人们的担忧,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导致本土文化与传统的消解,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意识。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导致了老建筑被大量拆除或重建,熟悉环境的剧烈变动使得人们有了迷茫彷徨之感,转向对城市文化、传统、老建筑的怀旧,以此作为寻求自身认同,应对社会转型和变化的措施。
《张掖传》这部全面讲述张掖城市史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正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为其8000年的历史与独具特色的文化作注。

4.张掖文化的地方记忆
《张掖传》担负起了向大众介绍张掖的历史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张掖,打破一些人对张掖的刻板印象。张掖自古以来都很崇尚文化和教育,前有郭瑀临松薤谷讲学,后有八声甘州舞乐行世,从来都是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掖有着坚韧的文化特点,从历史上看,张掖发展的风风雨雨,许多都与地方文化不可分割,频繁昌盛的丝路贸易带着东西方文明让张掖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甚至根植于每一个张掖人身上,让张掖人灵活变通,包容勤恳。
对于张掖来说,历史是什么?是边塞烟云,风云际会,但更是张掖大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张掖大地上发生的金戈铁马的故事,是每个人的三餐一宿,是河西粮仓的弥香,是塞上江南的婉约清韵,是游牧民族的草原风情,是商人们带来的奇珍异宝,是异国僧侣口中的晦涩经文,是祁连山冰雪融水揉出的粼粼波光。张掖就像黑河水,流了几千年,涛声依旧。
5.一张拿得出手的张掖“名片”
《张掖传》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优雅的文笔,既继承传统,又创新地开启了多维视角的历史叙事角度,为张掖这座千年古城,拓印了一张翔实生动的文化名片。
过去,很多人对张掖的了解是固化、简单化了的,很多人的了解只是张掖的一个侧面。今天,《张掖传》可以作为介绍张掖、展示张掖文化的一张名片,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这座城市。
《张掖传》可以作为一部文化指南,为外地人爱上张掖提供一个平台。风景这边独好,张掖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是中国西北的人文之城,这张名片有的是刚毅、朴实无华。
无论是老张掖人,还是张掖新市民,抑或是外地人,都应该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去接受它的体温与性格。改革开放以来,张掖新城区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崛起与扩张,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昨天还是"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的祁连草原、黑河岸边,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现代化住宅群、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图书馆、体育馆等豪华的城市设施鳞次栉比。
回首来处,才能找到归处。因而我们聚焦于张掖现代之美的同时,理应回望。《张掖传》这张名片,会带给人们对张掖更多新的认识,必将引导一场了解张掖历史文化来龙去脉的寻根之旅。
城市记忆的形成,历程漫长而坎坷。张掖历史悠久,现在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城市的文学传记,有了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相信以此为契机,将会对张掖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将会带动一批后来者继续研究张掖,不断推出新成果。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兰州头条》《河西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