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杨梅(诗歌.散文)
文/徐志赓
仙居,美其名曰“神仙居”。我非神仙,可我也曾在此“下榻”过两个晚上。
头一次是大学刚毕业,36岁,1982年下半年从临海出席教育年会回东阳,在仙居少待一个晚上,算是初会“神仙”,“神仙”给我接风洗尘,我也“浅尝辄止”,点到就止。
2018年,我都早就忝列到“退休老公务员”阵营去了,以36公岁的年齿偕政协联谊会同仁,二次来到了仙居,参加联谊活动,参观新农村建设。又住了一个晚上。由于大家年事都已高,尽管蓄须的话下巴胡子都长一大把了,非“山羊”脚力可比,第二天就不去登临“神仙居”巉岩危崖去了。
从仙居回来,写了首诗歌,自作留念:
一 、仙居幻觉
我曾拣拾到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儿彩云把山罩得迷迷惑惑。看不透的山峰隐匿着神奇生活,能听到的钟鼓奏出的声韵奇崛,曲迴幽折的河,是它缠身的丝络,葱葱郁郁的林木充作它的衣着。传说是里边住着一位神者,遂成为多少人向住的城阙。自这段传说在心中不免深感疑惑,我的魂儿常展开飞翔的翅翮。浑身沾着露水向那里飞越,断一次凡尘吧!作回神仙盍不?
头次我到仙居时正值蜜桔耍泼,到处都洋溢着醉人的香洌。仙人见我忙捧出百年酒酿陈钵,再把仙居图案提供我赏阅。我跟隨仙人站在一座小桥角,目睹着远山云雾缭绕着正惊觉。而近水把村庄化为城廓,原野变为无数种葱笼的颜色。一群群燕莺在林子飞舞穿梭,一对对鸭鹅戏闹在村的池阁悠悠的蚱蜢舟在小河飘荡着,舟上弄桨的是位美丽的女旦角!人说江南女子的美多么洒脱那美溶在骨子里,不光光在眼角。她们投足举止都有美的旋律,即使莞尔一笑,都有可考的章节。山姑倾人之国是江南美女的韵脚,风流出多少人眼对江南婉丽的投射。多少文人骚客把美的旋律探戈,似奇异的风 鼓动人向飞的翅翮。
我第二次来仙居 , 入夜躺在床上正睡着,合眼就做了个梦: 如痴如醉在仙居土地上奔突,仙人切切笑着揶揄我对仙居的迷惑!他说今日的仙居不过是美的序曲,美的元素正绘制仙居的来日。
我问来日你还在仙山独自居住么?他笑着说 ,到那时遍地是神仙住的琼阁。我忙去拥抱仙人,却抱住了自己的头脚,呵呵!我原来一夜沉迷在南柯梦乡的仙窟!
仙居 ,神仙居,只要我延年益寿,可能我还会一而再,再而三来“亲近”你的!
你的硕大无朋,甜度极高,卖相挺好,色香味俱佳的东魁杨梅,我还会再来品尝并满载而归的。
二 、 仙居东魁杨梅
夏来仙居先送梅,山人特意选东魁。一篮甸甸嫣红聚,数片悠悠碧绿陪。
三 附录 杨梅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我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杨梅成熟时正是水果淡季,为市场提供了可食的时鲜水果,深受消费者欢迎。
【文化故事】:(1)传二千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决定隐居山野,带着西施一路来到牟山湖旁湖西岙。范蠡觉得此地山岙纵深,人烟稀少,山上有果树,山下有清湖,是个安身的好地方。于是他们就在湖西岙暂时住了下来。初到山野,他俩来不及开垦种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饥。当时正值夏至,山上虽有满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这些野果酸得掉牙,涩得麻舌。西施吃得皱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则心痛如焚。可怜这位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大夫,有计谋可退敌,却苦苦思索也无法改变野果酸涩之味。无奈之下,他发疯似地摇着一颗颗果树,直摇得满手是血。这时西施闻声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红的鲜血往下滴,心疼得失声痛哭,泪珠滴在被鲜血染红的果实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诚和西施的美丽感动了上苍,西施的泪珠和范蠡的鲜血把野果一下子变得白里透红,变成了西山白杨梅。
(2)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由于条件反射)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他们凭借着这个(暂时的不口渴或想吃梅子的愿望),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相传明未清初,吴三桂引清兵掳掠中原,遭到中原人民的英勇抗击。当他带头窜到靖州偏远的木洞时,适逢杨梅成熟季节。吴三桂的兵马又饥又渴,便摘梅充饥解渴。吴三桂连吃数颗,酸得龄牙裂嘴。他本患龌齿,经酸梅一刺激,痛得更是难受,一怒之下,当即下令将杨梅树砍光,然后拔营向贵州方向而去。第二年春日,木洞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翁,他先在一个叫"上冲"的地方,选好几蔸杨梅树蔸,用利斧一砍两开,将带来的梅枝插入,然后用泥土堆好,夯紧。说来也怪,那插入的梅枝茁壮成长,结的杨梅与山梅大为不同,黑里透红,又鲜又亮,甜里带酸,酸里带甜,特别好吃。山民无不欢喜,大家效法在杨梅蔸上插入梅枝,不到数年功夫,木洞满山满坡又长起了杨梅树。
徐志赓,生于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二中。1978至1982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教育系学习,任班长。毕业后在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东阳县委宣传部、市属高中、东阳市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