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的今世前生》(二)
广交会,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一张金名片。那么,这张金名片是如何打造成的呢?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南下,但进军至深圳时都接到一份电报:命令部队不得跨过深圳河。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央考虑:为了打破以美国为着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必然进行的全面锁,毛主席、党中央认为宜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的地位,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的战略决策。
果不其然,当年11月,在美国提议下,一个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输出管理统筹委员会”在巴黎成立。不久,又在美国操控下,联合国通过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可见,中央不入香港丶预留通道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啊!
为了搞活流通、发展经济,1954年和1955年,广东省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两届华南物资交流大会。香港、澳门有不少居民和商人,闻讯前来采购物资,成交数百万美元,从而对增加出口货物、扩大外销起到了良好作用。这些情况,引起了中国外贸易部驻广州特派员兼广东省外贸局局局长严亦峻的关注:既然小型的物资交流会有如此成效,为何不扩大规模?为何不把全国各行各业的外贸公司都集中到一个展览会上?为何不同时邀请一些外商来参观、洽谈呢?
1956年6月询,经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意,严亦峻以亇人名义打电报向外贸部请示,建议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交易会。
电报很快放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周总理看后,感到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建议,当即批阅同意。
1956年11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同等备,为期两个月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展览会汇集了我国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近万种,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客商达成了5000余万美元的交易,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对这次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中央给予很高的评价,指示象这种集中展览、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做法,今后要长期坚持下去。
1957年4月25日,名称为“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商贸盛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这一天,周总理亲临视察(一生中,周总理曾先后八次光临广交会),一边仔细察在展产品,一边亲切地对大家说:广交会不仅仅是发展外贸,同时还是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台,从中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发展和增进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在当时,“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这场商贸盛会的官方名称。后来,周恩来总理指示:这种叫法,外国友人不好叫、不好记,既然在广州举办,今后干脆就叫“广交会”吧。于是,广交会的名称自此叫响。
1957年的第一届广交会,仅管参展的外商只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人,成交额也只有1754万美元,但这对处于被四面禁运的我国来说,为打破封锁、创收外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无疑是中国外贸事业的一座丰碑。
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一采购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还是十年动乱时期,抑武是SARS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广交会从未间断,这在国际会展史上也是属于实为罕见的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