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字老街(上)
文/杨永敏
在光阴的眼中,一切繁华皆为匆匆。但故乡的十字老街、那个曾经记录与镌刻我儿时美好时光的地方,却是怎么也忘不了的......
在光阴的眼中,一切繁华皆为匆匆。但故乡的十字老街、那个曾经记录与镌刻我儿时美好时光的地方,却是怎么也忘不了的......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河津一个叫做百底的村子里度过的。村子有五百来户人家,三千多口人,北有黄土沟壑俯视,南有汾河玉带缠绕,东西为成片的厚植平原,有山有水有平原,自给自足好地方。那时候的我没见过什么世面,一直固执地以为,当年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唱的就是我们这里!
村子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自上而下排列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村中的十字街就是村庄的中轴线,一分为四地把村子分成了东西南北四部分,十字老街是村里人集结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我每天上下学要经过的必经之路。逢年过节,村子里唱大戏、放电影、闹社火等一干集体文化活动都会在此举行。如果把十字老街比作一棵大树的躯干,那分列四旁的一排排灰瓦房子、土墙院落便是它舒展延伸的四肢,对称整齐,古朴繁华;而生活在这方土地的百姓,则似树干上的浓枝密叶,在四季变换中吸阴吮阳,依偎生存。古老的村庄像一只沉睡百年的灵兽,静静的盘踞于此,任时光变迁,沧海桑田,安然自若的任由她的子民在她的怀抱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故乡的十字老街,是我儿时的乐园,也是村民们每日下地干庄稼活必经的路段。朝霞升起,我从这里奔向学堂;夕阳西下,我从这里跑步回家。那时候,连同我一起从这条老街匆匆走过的,不仅有我的儿时玩伴,还有村里人拿着镰刀、扛着锄头、吆喝着牛车的忙碌身影,这行色匆匆的脚步声里,有的沉重,有的从容,有的缓慢,有的轻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温暖的味道。
这条十字老街,有过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让人生出太多酸甜苦辣的叹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尽管日子过的极其不易,甚至可以用无比艰辛来形容,但他们从不言苦,努力顽强地用骨子里的淳朴善良和手中的锄头在太阳下缝补着一个个破碎不堪的日子。他们好像就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签下了一辈子的生死契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年无月地厮守在这里,默默守护在这里,他们哪儿都不去,哪里也不想去。
故乡的十字老街,寄存了我太多的情感与梦想,那是我寻梦和心怀理想的地方,亦是我接受文化启蒙的乐园。那里的戏台下,仿佛还留存有我依偎在母亲怀里看戏的小小身影;那里的露天电影广场,似乎还回响着我同儿时玩伴们的欢声笑语;那里的供销社,引我回想把父亲骗过去买连环画册的往事;那里的配电室,让我想起陪大哥为全村人合闸送电的崇拜眼神;那里的大队部,让我回味从九英寸黑白电视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的新奇;那里的大槐树上,让我想起爬树时挂破了衣服,被母亲拿着烧火棍追的满街跑的调皮的尴尬......一幕幕场景,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一段段传奇。以至于现在想起它,便情难自禁;念及它,便会想到儿时成长的生活点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故乡的老街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的日日夜夜,陪我慢慢长大。


作者简介:杨永敏,河津市人,大学学历,山西省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喜爱文学创作与摄影,现供职于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1986年入伍参军,先后在军地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摄影作品600余篇,散文作品百余篇,多次获得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主要作品有:《故乡的沟壑》《情满汾河湾》《在麦田间行走》《首长大哥王友明》《军营里的流年往事》《红色摇篮太行山》《为母亲洗脚》等。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性情温和、随遇而安,爱孩子、爱诵读,喜读书、喜旅游,追求健康、自然、快乐、充实的人生意境。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在多个公众号平台担任主播,做义工。播讲的长篇社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等作品上了喜马拉雅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