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我一生不变的爱,因为他在燕山读了七的年书,又在福州高新区(闽侯)工作……自然让我想起一位著名的老师一一邓拓先生,他是闽侯人,虽然未曾谋面,却因为《燕山夜话》一本书,神交已久!
曾彦修先生在《<燕山夜话>读后感》写了一个对联:
八闽奇才钟一邓,
九洲忍泪读燕山。
当年向往革命、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福建人有不少名人,除了陈伯达、叶群……还有邓拓先生。六十代初,邓拓时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起自1961年3月,讫至1962年9月在《北京晚报》开创一个《燕山夜话》专栏,先后发表了153篇的杂文……后来,邓拓与吴晗、廖沫沙三人共用'吴南星'笔名,在北京市委主办的《前线》开辟《三家村札记》系列创作……'文革'运动伊始,三人因此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一开始,邓拓义不受辱,于1966年5月18日凌晨以自杀而反抗民族大难的十年'文革',似乎应证了一句话'言多必败'。然而,《燕山夜话》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化瑰宝,邓拓并没有死,历史证明邓拓的灵魂已经潜伏在《燕山夜话》,邓拓已经成了涅槃的凤凰,永生在人民心中。
人的一生,大多数很难上百岁。而我的一生挚友,包括不弃的书籍,有过近四十年的相伴,少之又少……除了古典名著,现代的有二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语林採英》,还有这本《燕山夜话》。此刻,我想起了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导言》中的一段话'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一一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有的人用舌和笔,有的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与坚强。',我觉得邓拓,大体上配当恩格斯所称颂的这种人,我不想为邓拓政治倾向上说明什么,因为党早已拨乱反正,早已经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平反,能够留在书箱柜底近四十年的《燕山夜话》,我着实喜欢邓招的智慧与渊博,不然无法解释如今'海丝申遗'……一些没必要的争论!
最近,有番薯、玉米、花生说是首次从漳州月港首次引进的,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第二集有篇《甘薯的来历》写道'近来从福建发现了《金薯传习录》一书,真相为之大白。原来最初把甘薯(番薯)种传到我国的是福建的一个华侨,名叫陈振龙,时间是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农历下旬……陈振龙是福建长乐县人,常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他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最高,而统治吕宋的西班牙当局却严禁甘薯外传。于是他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的方法,并且设法克服许多困难,在海上航行7昼夜,终于把甘薯带回福州。他的儿子陈经伦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请求推广,金学曾却要他父子自行种植,没有加以推广。陈氏父子就在福州近郊的纱帽池旁空地上种植甘薯,收获甚大。第二年适值福建大旱,金学曾才下令推广种植甘薯,以便度荒。事后金学曾却大吹大擂,要地方官绅出面为他立功德碑,并将甘薯取名为'金薯',反而把陈振龙父子丟在一边,根本不提。',我的大舅哥叫郑振龙,连襟叫陈振全,三十年前知道番薯由来,所以有时候拿番薯兄取其玩笑!我不知道月港究竟啥时候也可能引进别的品种番薯,但肯定不是'首次',不是'首次'又怕啥?关键是做事写作,应该学邓拓先生有据有理,而不是金学曾贪别人之功,自吹自擂!
邓拓先生作为福建人,作文处处彰显福建的因素,他在《燕山夜话》120页一篇《航海与造船》中写道'民间流传的三太保下西洋故事,应该算是最大规模的航海故事。当时说的西洋,就是现在的东南亚。郑和在1405年率领舰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到福州稍停后就远航南洋群岛,经印度支那、爪哇等地到达锡兰。他的舰队拥有62艘巨舰,每艘长44丈,广18丈,载士卒27500余人,往返历时两年多。后来在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24年,1431年又有7次远航,共计8次下西洋,在我国航海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几页。'邓拓先生为此写了光辉的几页,在这里,使我准确地了解了史实,郑和不是'七次'而是八次下西洋。而且第一次除了在福州稍停,还根据《明史》记载,在福建五虎门(今九龙江口石码大码头鸿渐码头补给物资后)再次扬帆,第一站去了安南(今越南)……这是作为九龙江的儿女,写作时需要弥补邓拓先生的遗漏留白的,毕竟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说过'爱国始于乡土',邓拓先生也爱故乡福建,咱爱一下漳州或者石码吧!嘿嘿!
缅怀一位神交四十年的老师邓拓先贤,知道了郑和不是'七次'而是'八次'下西洋',40年前的《燕山夜话》已經告訴了国人,番薯是谁从菲律宾引进中国的...
工作四十一年了,快退休了,作为邓拓先贤的粉絲,《燕山夜话》的漳州版《月泊龙江》似乎已經正規出版过去近十五了。余生不是很长,如果仍然有可能,就秉承邓拓先贤的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南地方文化,继續深挖并加以阐释,以便有一个继往开来光荣的使命,从自己的耕耘中去拓展!就似桃花盛开了,就有一个《桃花源记》,盼著将人类向往美好的梦,化为新的《春天的故事》吧!
谢謝林丽琪、高琼珊大姐、周雄鹰兄弟、龙江诗瀚老师、粽子哥、东坡竹林和郑鹏诸君亲的厚爱,真性情鼓勵了我,《日出紫云》能正式出版,有您的倾心助力,鼓勵爱戴,有诗书文字编纂为后记,铭记《读后感》,如下:
郑鹏赋有古体诗《七律.梧闽》甚为励志,
此生莫道全无用,仕路论材最出群。
为政已留遗爱在,立言足使后昆循。
垂纶晚钓龙江月,举棹晨看秋水云。
更向千山抛望眼,古林风物自君新。
注:龙江月、秋水云:梧闽著有《月泊龙江》《秋水白云》二书,汇漳州地方人文地理之大成。
龙海作家'粽子哥'发来校对文字后的《读后感》:
'一点灵光闪,落笔成诗篇。梧闽的文字非常接地气,常以速描的笔法落笔成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佳作常出。现实生活哲学实用主义者,受益非浅。其行文不落俗套,天然无雕饰。底层人物,高官富豪,英雄传记,名人雅士,传承风景,佛学论坛....丰富多姿,蔚为壮观。九龙江畔潮起潮落,紫云山下人来人往。
剪一缕不新不旧的绸丝,缝补那一件叫回忆的长衫。山河湖海相知,楼台亭阁相识,草木鱼虫相恋,如此便有了清风朗月,漫天繁星,才思文涌,逍遥快活。
路遥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给一切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可以走多远……这或许就是四十多万字【日出紫云】的真意。
心安身自在。虚拟与现实,梧闽笔下的存在感。月泊龙江,秋水白云,日出紫云...他以内心最真实的笔触,纪录生活旅途的所知所感所思所念,对错善恶真假贫富生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咸。我想,文字足以永恒。
落雨听禅静,吟风望月清。自在心淡定,不空起悲情。烟雨小石码,禅音古林寺。草绿了,花艳了,茶香了,鸟鸣山更翠,掬一缕清柔的风,远眺小城的楼台亭阁,悠悠然,心旷神怡者也。
大漠孤烟弯弯月,小城老榕青青芽。我看见了紫云山下小石码的万家灯火,听见了九龙江畔的潮涨潮落,路过的是风景,不变的是信念。
今天,文友'东坡竹林'发来对40万字《日出紫云》样书的诗歌随笔,让我心潮涌动,能让兄弟感动的事,需要再接再励吧,其文如下:
月亮停泊在龙江,近了近了,我的故乡。太阳出来了,阳光洒落在紫云山上,故乡的父老乡亲正迈步走在康庄的路上。
《日出紫云》一书既描绘了了一幅故乡花溪春潮澎湃的水墨画卷,也描绘了故乡鱼米花香的山川画面。读这本书,令我油然而生自豪感,她似乎在大声地告诉人们,我的名字叫“龙海”。
章伯寅先生说:“爱国先爱乡土,晓得乡土山川史地名人伟业”。故乡龙海传承着龙溪、海澄的历史,传承着朱子知漳的理学文脉。白云岩上建有紫阳书院,流传着文公飞瓦的传说,云洞岩上谪戍镇海卫的大明状元丰熙与云洞岩洞主蔡烈相谈甚欢,见两石相近恍`如朋字,题笔书为“得朋”。
东坡居士在寄给他的弟弟子由的诗稿中写道“鱼鸟亲人自飞跃”。东坡居士的一生,亦官亦放,无论在黄州儋州,他把身边的鱼鸟当作亲朋好友。而闽南语也像鱼鸟一样好听并可亲。
乡愁啊,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的乡土情结,《月泊龙江》和《日出紫云》都是乡愁的故里,如水一样好长好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多少人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并为这个时代书写华丽的文章。
谢謝《日出紫云》新书编纂中,得到亲的您,方方面靣群友文友的支持助力,尤其是蓝丁寿将军、杨溪峰老市长、周亚份老主席的顾问指导,领受郑道溪老市长的题词嘉勉,沈龙石老部长的篆刻,洪长水董事长的书名书法,释戒受、郑明清的书名书法,洪士涵的剪纸艺术,郑来发、雪玲珑的编审,李晴、连碧红、康艺彬、刘杰鹏、粽子哥等的精心校正。当然,张大伟老馆长和江智猛会长的序言,为本书画龙点晴,等等诸位抬爱助力,鼓励了我,且行且珍惜这一次的结集成书。
而必須终身感謝的是,一位不善言谈,十二年如一日的后起之秀翁墨宸作协副主席,完成了每一篇文章的文字打印并传递网絡化,为我投稿500余篇《北京头条》+《今日头条》和22篇次全国官方或民间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包括银奖、金奖或大奖,付出了辛苦的募后一切努力,谨于此文同表感谢,并深深地躬身致敬!
当然,还需要特别鸣谢的有李松铭主任、释戒受导师、释戒实住持、林荣赞老部长、倪仁智、宋兆培、王毅群、林再生、陈福洲、林琦丶周亚森、黄璇、郑友枝、张亚明、严国梁、陈木水、吴信用、刘亚良、林祥浮、苏孝道、李亚容、郑文元、郑荣伟、郑霜高、郑森长、郑福川、郑来成、郑阿明、石耕山、郑顺福、黄俊斌、黄海鸣、何瑞芳丶李秋龙、郑瑞元、林琚、郭建波、许芳华、周秀玉、王振嵩、何山文、王开忠、张志鹏、洪文安、叶明东、施建文、黄清亮等老领导老同事、黄子明社长、段凌平和施沛淋教授、庄温英老师、厦门大学、漳州农机校和步文中学校友会的老师与同學,自始至终的关爱与支持。感谢沈龙石、林斌龙、陈金龙、林志远、海迪、林靖华、陈金土、郑惠聪、康玉德、黄成和、郭明木本书的点缀文章的,既是历史文化内容上留白的锦上添花,又是人间烟火的雪中送炭,弥足珍贵,且行且珍惜!
我的老领导也是师傅,庄凉江老市长的每篇必读和张亚清老社长著作等身,林亚平老师点拨输灌,从年轻到老了,他們的敬业精神、才华智慧、涵养品位,依然是我的追梦明星,谢謝您,天地有正气,人间有大爱!
赵朴初大德云:'诸法因缘生',听音观云的读后感,尽是缘份因果,《日出紫云---平安文化群》的亲,恕我未能一一列名致谢,但是您在群就是我的亲,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眷恋与惜情,只有印下微信头像,作为定点售书处临风书店或由兄弟蔡志强专程代送书籍,最惠七折销售的底数,此致敬礼,顺颂祺安!(各位恩公姐们,名字按工作时間关系有限列出)。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
40万字散文集《日出紫云》,正在编纂,拟退休后正式呈贡读者。
谢谢亲的您,一路支持,鼓励,补台,纠错,参与……欢迎合作!
全部选自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以上篇章,并从《北京头条》+《今日头条》500篇在线闽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单篇有5万读者以上的[红榜]或[热点]文章中,再精选入录!
十五年磨铸二剑:《月泊龙江》+《日出紫云》。
不以赢利为目的,确定不亏后,即送中小学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