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王满院与杨生博(五)
三思后行法
——致杨生博先生(七)
杨老师:你好!
4月17日拜访阎纲老师,当我问及写作中应注意的艺术(技巧)问题时,阎老师意味深长地回答我,首先要解决写作思想问题。
我理解阎纲老师说的“思想问题”就是作者写作中的思考问题。由于阎纲老师当时在以往评价你诗作“绝句式的白话体诗人”基础上加了“独立思考”四字,对你诗作的评价就成了“绝句式独立思考的白话体诗人”,加上阎安副主席评价你诗作“深度思考生活”,诗评大家吴思敬老师评价你诗作是“生活的提炼”。我就把咱俩在写作中思考问题的深度作了比较,给你写作思考问题的方法取名为“三思后行法”。而我自己则为“两思后行法”。
“三思后行法"步骤为:
一思为现象触动: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触发了你的灵感,有了创作的冲动。
二思为现象之间的直接关系:弄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收集和它相关的细节资料。
三思为现象的本质因:透过现象看夲质,深度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精心进行提炼。
“后行”为把思考的东西艺术地予以表现:独具匠心,艺术再现。把深度思考、精心提炼的东西艺术地表现出来。
而我的“两思后行法”则少了“三思现象本质因”这一环节。
如您写《母亲》一诗。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子女辛勤操劳了一生,特别是在那个动荡、苦难的年代,真是含辛茹苦、历尽磨难。你一想起自己的今天就不由得有了感恩的创作的冲动。(第一步)
这时候,过去几十年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一样,在你的脑海里闪过,母亲的音容笑貌全都浮现在眼前,令人动容。(第二步)
我是“两思后行法”,如果让我来写,这时候我就动笔了,我会把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往事客观地、真实地记述下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
而你没有这么做,而是进入了“三思”,深度思考、精心提炼母亲的独特灵魂。一般的农村妇女没有主见,夫唱妇随,或老人咋说咋办。而您的母亲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大难临头,沉着镇定,看事看的透,有远见卓识,这一特点是你的母亲和别人母亲不同的地方,也是她老人家身上最大的亮点。
待你把这些都想明白了,然后进入“后行”的独具匠心、艺术再现阶段。对掌握的材料进行仔细筛选,去粗取精,细节的取舍都是有目的性的,不是材料的堆砌。重点写最能反映母亲特点的事,一般的不写,典型的事深入挖掘着写,用精彩的细节,凸现主题思想,让人物灵动、鲜活,站立起来。《母亲》一诗中,母亲在外婆下葬时的“六问苍天”震撼人心,更是具备了“提问式写作"的特质。
您一问苍天
我外婆将你嫁到富人家里
为什么日子
比穷人还难
您二问苍天
几千年读书人最受尊敬
为什么到了今天
却一天也不得安宁
您三问苍天
别人家孩子为什么都有童年
我的孩子
却只能离家才有出路
您四问苍天
别人家结婚欢天喜地
我们为什么
想哭都不许流泪
您五问苍天
过年是普天同庆
为什么我的家
都不能有一个炮声
您六问苍天
为什么百般阻挠
自己用唢呐的哀婉
送一场慈母
再如您的一首短诗《高兴》:
房子没人买了
盖房子的人也从城里回来了
荒了的果园
有人忙了起来
冷惯了的街道
有人喊着大,喊着妈
这是一个经济潇条的时期
老人的心里,一阵一阵地高兴
你回老家,看到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村子里人多了,街道有人喊大,喊妈了。触动了你的灵感,有了创作冲动。(一思)
造成农民工回乡的原因是经济潇条,建设单位没钱了,许多项目停工了,农民工找不到活干。(二思)
你进入深度思考,既然挣不到钱是不高兴的事,可为什么老人却高兴呢?
因为亲情,没活干回来了,老人能天天看到儿子、儿媳了,有人喊大、喊妈了。孙子能天天见到父母了,有人给他们看作业了,不再做留守儿童了,这是一个完整温馨的家了。
人们需要钱,可更需要亲情。(三思)
后行:独具匠心,艺术再现。前边叙述看到的现象,说明原因。最后一句,“老人的心里,一阵一阵地高兴。”点晴之笔,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按照“两思后行法”去做。
一思二思和你是一样的。然后我可能马上“后行”,我很同情他们的处境,没活干,挣不到钱,他们会为家里盖房借人的钱不能按时还而发愁,会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钱没有着落而难过、叹息,这是一件令人忧愁的事。
差第三个“思”,我觉得是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思”,你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功夫,这也正是你出彩的地方。
这一刻,我彻底明白了。你说我的作品“是客观地叙述,而不是有见识地叙述。”因为我写作没进入“三思”,即没有深度思考和提炼。“后行"的艺术表现差距就拉开了。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你的诗只所以吸引人、感动人、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是因为你经过深度地思考和精心地提炼,你的诗有思想,然后有见识地艺术地表达了出来。我的创作要上台阶,就要着力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在提高思想性上去表现艺术性,而要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像你一样,实行“三思后行法”写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不知道你是否认为我的说法有道理,盼来信交流。
王满院 2024.5.13
顿悟才有震惊
——致王满院先生(七)
满院友:你好!
来信仔细读了几遍,心头一阵一阵地热。你要我就此文交流一下,我就说三个方面吧:
一、真正的艺术品是思想性高于艺术性。
4月17日咱们一块去拜访阎纲老师,阎纲老师肯定我从写短诗到写长诗,是我创作史上“一大提升”,理由是我的长诗“有思想”。他说自己因耳背没去参加陕西省朗诵协会举办的《君品习酒新春诗会一一杨生博诗歌朗诵会》,但杨琼珏回来告诉他,现场许多人流了泪,真是“听众唏嘘不止”,这是思想之针刺痛听众灵魂的场景!
阎纲老师为印证自己的看法,他告诉我们:“陈忠实说过,现代诗歌竞赛,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思想的高度!”其实,2020年2月,阎纲老师在一次小会上就疾呼过自己这种主张,《我还活着》这本书收录了阎老师讲话的一小段,冠名为《警惕文艺的娱乐化》,阎纲老师指出:“文艺具有审美功能,当然要好看,愉悦人心,是艺术,但不仅仅是艺术;也不是取笑,是启迪,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文艺让人脑洞大开。”
阎纲老师疾呼并忠告艺术创作者:“真正的艺术品,思想性必然高于艺术性。作品竞赛的优胜者,只能是艺术性强,思想深刻的作品。”
思想深刻了,艺术性才有“强”的翅膀,没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别指望其艺术性的巨大威力。
于是,我想起了关于路遥《平凡的世界》,想起了这部小说“社会性大于文学性”的讨论,想起了时代中的人的呼唤,想起了文学的根,文学生存的意义。
我是接受阎纲老师这一观点并尝到甜头的人!
二、“三思而行”的启迪
古人的“三思”并不是思考三次,而是多次,其意重在多思才能分析出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
对我而言,大学专业训练的习惯,虽然要多思,但必须是递进的三个层面。
一是结论层面。从自我经历或自我观察的现象线性联系中得出结论。如自己是个男的,被一个一个的女子甩了,就说女人都是骗子。或观察到拣破烂的人都穿的破旧衣服,就说拣破烂的都是穷人。这个层面的思考显然具有狭獈片面性,根子是自我功利感受性。但这个层面发生的故事往往很感动经历中的人,如果作者写作功力还可以,又是亲身经历的,写出来会让经历的人二次受伤的哭上一场。“老干体”写作往往停在这个面上。
二是理的层次。这里的理可以广延到“礼”,模式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即要“有来有往”。反映在社会中就是一帮人,一群众,甚至亲密的同学,友好的战友。这个层面的故事让经历中的人情感上很温暖,心理上很享受。但理具有民族性,习惯性。如:人去世了中国人献白花,重视其人格。西方人献红花重视其贡献。再如,嫁人,有的地方新娘到门口要红包显其金贵,有的地方新娘闯大门男方朋友要红包以显示从今天开始已成为男方家庭的主人。故,这个世界各有各的理,无法以理通天下。这个层面的作品就没办法达到艺术无国界的要求。急于下笔的作者,喜欢猎奇的作家几乎都钟情于此而葬于此。
三是规律层面。从前骗自己的骗子不骗别人了且恩恩爱爱。不再来往亲朋的“怨”和从前的“爱”一样深厚,而不来往的人却关键时刻显亲情;养儿不如养狗,没关系的年轻人却对自己特别的好;条件优越的人不爱学习,条件差的人都刻苦努力;端着肉碗的人骂娘,喝着稀饭的人却说社会真好……总之,世界真奇妙,结论套不上,道理讲不通,路在何方?分析思考之,原来源头在人的本性,变化在人所处的社会,于是就形成了人的命运激流不断荡起了社会变迁浪涛的情景。我们在这个层面写社会变迁浪涛,必然以人的命运激流作基础,于是文学就成了揭示民族发展奥秘的艺术,而且是世界的,这个时刻人的感动,则是人自我悟觉(自信如此与世界相联系)的自信自豪的感动!反之,则是自卑自弃的大悲。
活在结论中的人是个糊涂人;活在道理中的人是个明白人,活在规律中的人是追求真理有信仰的人!我们的作品将读者引向何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要自己先想清楚。
当然,“三思”思维是要训练的,不管是自我训练还是培训训练,其关键是要阅读经典原著。只学教材读不懂黑格尔的《小逻辑》,自己明白听别人报告却越来越糊涂都败在了这个关键处。
三、两首诗的动机
父亲去世时,我写下了长诗《父亲》,心里有了一种安慰。同时有了一种想法,想在母亲健在时写一首诗,想让母亲知道我是多么爱她,让她老人家受苦的心灵得到些慰藉。
2018年6月6日夜,我爬在被子上,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诗,写作中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决然将电子版发给一文友让其保存一个月后发我。
我把《母亲》电子版在我手机上删了,因为我真切的感到,如果马上再看一次,我的心脏恐怕受不了这种打击。一月后,我一字没改发给著名朗诵家凌江制作音频,在《壮美昭陵》平台发布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南生桥教授直呼这首诗是“当代版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让大侄子,侄女回家把音频放给我母亲听,母亲流了泪,说她“锅盔没白烙,娃书没白念”,听到母亲的话我的心在泪水中得到了一次享受。
后来一位诗友建议改动其中一句,我说:这是我妈审定过的,我无权改动一字了。那位诗友不但没有生气,还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这首诗开始许多诗人说有散文化倾向,直到有一天我在陕西服装学院办公室上班,阎安打来电话,说我把他惹哭了,且泣不成声,他说这是他十多年来为一首诗去哭,他说我的诗让他想起了他的妈!我佩服阎安的诗和人,他这么一说,我才对这首诗有自己的自信了。这首诗最终发表在《中国诗界》今年一期(春卷)主编推荐栏。主编吴传玖老师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杨生博的艺术追求”。
这首诗成功,正像你说的一是思考有深度(农妇有见识),二是提问式写作。
这首诗的经历也给了我一个新认识:诗可以分为形式美诗与结构诗意诗。《母亲》一诗当属结构诗意诗。
《高兴》这首诗产生有一个大背景,就是2023年11月26日,陕西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和《延河》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杨生博诗歌研讨会”上,阎安讲话中指出我的创作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杨生博在成长过程中受了罪,现在当了大学教授,应当说是一位成功者。作为一个成功者,他体会不到现在中国新的那种转型之痛。”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对农村乡愁的传统看法,在实践中体会“转型之痛”。
清明节回乡祭祖,看到了经济萧条背景下农民工落魄回乡,老人和孩子,包括留守的妻子却那么高兴,我才明白了社会的丰富,才明白了城市建设建在农村留守人失去内心高兴的基础上,于是,我站在田埂上,写下了自己的收获,写下了这首短诗《高兴》。
信写得有点长了,但依然意犹未尽,还是打住吧!
杨生博
2024.5.14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