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快乐
蓝白领
人长有双脚
本是为了走路
但有些人
不
可以说所有的人
也包括我自己
总是害怕走路
总是利用现代的交通工具
能够不走路就不走路了
一个小孩哭泣了
同时他张开了双手
希望有大人来抱抱他
可怜的人儿
没有学会很好的走路
倒学会了怎么样不走路了
不仅仅是幼小的孩子
至今还有许多的大人
他们依然还不知道行走的快乐吧
你看他们出则坐车
入则也会电梯上下
成千上万的士司机
赚了个兜儿满满腰包鼓鼓的
我从前也不知道行走的快乐
总爱待在一隅坐着不挪窝儿
但是我的不幸马上来了
我的双脚水肿了
为了消肿我除了吃药
也听从了医生的好建议
没事儿少坐着不动了
无所事事儿时不防多走走
首先行走
是疾病地迫使
久而久之
我渐渐喜欢上了行走
加上一个坐轮椅的病人说道
我以前总是害怕多走路
现在是想走也走不了
他平平常常的一句话
不啻晴天霹雳
一下子炸晕了我
健康时害怕多走路
坐轮椅的时候
才知道行走的快乐
不是已经迟了吗
幸亏我明白时
还能够走得动了
我知道我总有走不动的那一天
但我决心今后多走走
因为真的用心走路了
你才能体味到行走的快乐
因为不趁好时光多走走
一个人真有走不了路时可怜的模样
因此能够走路时我就多走走
以此来推迟走不动的时候
因为我已经尝到行走的快乐
因此惠农的只要两百九九的电动小摩托车
我也不愿意买了
即使白送给我
只怕我要闲置它的时间比骑它的时候还要多吧
因为我已知道行走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了
没事儿
多走走吧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⑴,
徙倚欲何依⑵。
树树皆秋色⑶,
山山唯落晖⑷ 。
牧人驱犊返⑸,
猎马带禽归⑹。
相顾无相识⑺,
长歌怀采薇⑻。
词句注释
⑴东皋(gāo):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逐句
全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怀古
蓝白领
长歌怀采薇,
高贤世所稀。
怀古思悠趣,
今人不我思。
初夏一景
晚霞(安徽淮南)
一阵狂风起,
满天杨絮飘。
晴空观雪舞,
丽日晒花凋。
陌上飞樟叶,
田间弄麦潮。
闲来堤柳下,
却见绿荷摇。
却见绿荷摇,
人面比花娇。
树下人影动,
荷边鱼吐泡。
——蓝白领
◎菩提山有寄(组诗)
作者丨林珊
◎惊蛰
在梦中,我看见祖母孤独的背影
我的哭泣,由此开始
满天星斗由此隐匿
一场大雨倾盆而至
在梦中,我看见祖母苍茫的白发
碑文浮现,梨园落英缤纷
我的祖母成为山坳深处的茅草
悬崖尽头的磐石,道路两旁的苇丛
我看见祖母在雨水中重获新生
◎菩提山有寄
菩提山上没有菩提
诸神也没有料到
鼎盛的香火会落寂于此
岁月的变迁总是令人措手不及
一如在春雨中复苏的万物
总是会出现新的裂隙
哦,春衫晃动,树影横斜
群山深处,不时传来松涛
传来鸟啼
我们不紧不慢,行至于此
像云朵般安静
像麋鹿般着迷
◎故梦
你说你离开这里,已经整整
二十多年了
可是耸入云端的白塔还在
倒映垂柳的池塘还在
枝条繁茂的桃园还在
在呼啸而过的时光的列车里
你寄出信笺的邮筒还在
你挥汗如雨的操场还在
树荫下,小路上
你逝去的青春,闪光的韶华
还在
春风十里啊
什么也不必多说了
那些总也忘不掉的
那些几欲落泪的
是我们奔突的愿望
◎生日之诗
我多么渴望这一切,都是
梦一场
我也许永不会明白
诸神为何会做出,如此的安排
祖母葬礼的第二天
是我的生日
祠堂里不熄的香烛,随风闪烁
佛指岗献出的呜咽,彻夜回响
浩浩荡荡的送葬的队伍中
我仍未归来
◎玛瑙石
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
从遥远的戈壁滩
寄来几粒
闪动着波光的玛瑙石
我珍惜这样的美意
春天还没有结束
那些来自遥远的戈壁滩的玛瑙石
穿越两千多公里
风尘仆仆
来到我的书房
后来的很多个日子
每当站在窗前
等待黄昏降临时
我总是会扭头多看几眼
整个春天
即便没有水草与蛙鸣
它们依然和我一起默默聆听
窗外不息的春雨
林珊,80后,江西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出版诗集《好久不见》《小悲欢》《最好的秋天》等。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 36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第四届“新浪潮”诗会、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第十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获第十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中国诗歌发现奖、2016江西年度诗人奖、第六届谷雨文学奖等奖项。
1、“打油诗”的来历
唐朝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喜欢舞文弄墨,可惜没有名气。有一年冬天,张打油早起到井上打水,看见雪花纷纷下个不停,天地一片洁白,不禁触景生情,便随口而出一首《咏雪诗》:
天地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首咏雪诗妙在没有一个“雪”字,却对雪景刻划得贴切、逼真,把远景、近景、静物、动物都写到了,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肿”字,最为形象,可见他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
后来人们把这种随口成章,没有寄兴,诗意诙谐的滑稽诗称为“打油诗”,带有贬低之意。“打油诗”的优点是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容易背诵,常常被用来讽刺和嘲骂对方。
2、放你娘的狗屁!
明代,在某郡城郊的小店里,住着几位避雪小住的客人。一连数日大雪飘飘,店里的客人们聚在一起闲聊。其中有一位秀才看见雪花飞舞,便吟诗一句:
“大雪纷纷落地。”
一位小官吏听了,马上凑趣:
“都是皇家瑞气。”
一名乡绅续上一句:
“再下三年何妨。”
而一个要饭的乞丐听到后,十分恼火,顺口来一句:
“放你娘的狗屁!”
3、不如当初就吃屎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一天,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着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柴担,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诗:
山上长树不长柴,
砍下树来变成柴,
变成柴来多麻烦,
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财主逼着樵夫对诗。樵夫有点才华,想了想,随口念道:
老爷吃饭不吃屎,
饭进肚里变成屎,
变成屎来多麻烦,
不如当初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当场喷饭。财主被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
4、秀才与花农对诗
从前,有一个秀才喜好舞文弄墨,遇事就爱作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着两篮花来卖,便上前摇头晃脑地胡诌起来:
小篮也是篮,
大篮也是篮,
小篮放到大篮里,
两篮共一篮。
花农一听,心想这算什么诗。这时,花农看到路旁有个棺材铺,便随口回敬两句:
秀才也是才,
棺材也是材。
秀才放到棺材里,
两材共一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