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茶馆
黄晓阳/重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嗜好,也是成都人的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据统计,目前成都茶馆有5000多家,茶客20多万,一年四季生意兴隆,遍布闹市陋巷、公园大学,多以园、坊、肆、居、楼、亭、阁、社冠名。
“一城居民半茶客”,喝茶已经成为成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是人与人交往的最普通、最通俗的媒介。早起清喉润肺、劳作之余提神醒脑、酒足饭饱消食除腻、友朋聊天、解决邻里矛盾纠纷,都不妨到茶馆一坐,“冲冲壳子”(闲聊),天大的事情最后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那都不叫事儿!

茶客一进门,肩背毛巾的茶倌就笑逐颜开地将茶客迎进门来,“三位客人,花茶、绿茶、红茶各一杯!"。老虎灶台上热气蒸腾,渐渐映了茶客们的脸。收茶资的老板眼观六路,生怕得罪了客人。“老师,打不打牌或玩玩麻将?包你满意”。“老板,拿付麻将来!”殷勤的老板激活了玩牌喝茶的各路茶客,当然本地客居多。最早的成都茶馆多是坝坝茶,一条小方桌,四人后靠竹椅,以盖碗茶为主,后来也兴起了杯茶。尖尖的茶嘴,半空中高高地、精准地对着茶碗倒水,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茶客中有翘起“二郎腿”的,有的双目微闭:一手端茶船,一手用盖子在茶中轻盈地上下翻动,最是人间神逍遥,不管旁边人声鼎沸或他人窃窃私语,茶客们只管惬意地品茶,“嘿...哧,嘿...哧"地口大口畅饮或小口呷着。〝来来来,茶端倒,管他啥子事先搁起,搁得平”。

开茶馆就图多来八方客,生意永兴旺。坐茶馆的,目的基本一致:休憩、养生、叙友情、谈生意、谈恋爱、或看变脸吐火、说书、听川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都人最爱喝茉莉花茶,茉莉花多为成都郊区、蒙山或彭县的,现在茶的品种多了。再配炒砂胡豆、豌豆、黄豆和其他点心。喝茶讲究一个“泡”字,先闻花香、再品茶香,头道水弃,二道续水缓加,三道四道茶才是精华。喝茶在这里,最注重氛围,河畔、林间、山前、溪边,边喝边聊,谈笑自若。解渴在其次,重要的是心情,是交流,是愉悦,是舒心,是清心,是闲情,......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杯茶就可以消磨一天,从一大早坐到傍晚,茶客一批批的走,又一拨拨地来去,人走茶不凉,茶馆总是围绕成都人的安逸享受,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在人声鼎沸(俗称“摆龙门阵”)的人民公园鹤鸣茶馆、顺兴老茶馆、彭镇老茶馆里,卖烟的、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独自看报的、搓麻将的、变脸吐火的、修脚的 、按摩的、卖瓜子小面豆腐脑的、各种杂耍的......,此起彼伏的茶服务项目穿梭往来。一时间,花茶味、叶子烟味、女人胭脂味、各种菜味充斥满茶馆。成都男女老少平民就爱在这茶馆里泡着日月,耗着光阴,惯看秋月春风,品茗言欢,八卦生活,他们的这种平凡人生好自在逍遥,怎不精彩!
过去常听老人言“少不入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劝人在创业奋斗的年龄最好别来四川特别是成都。四川盆地相对闭塞,古来自守有余、向外拓展不易,成都坝子自古富庶,“天府之国〞令当地人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三国时诸葛亮北伐被阻挡在秦岭、祁连山。而后曹魏灭蜀,益州平民不思抵抗,宁愿做顺民、过安逸小康的日子。看来,被外省人戏称为“川耗子”的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性格是多元的,一方面骨子里多包容、闲适、安逸、幽默、逃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口则是自强、讲义气、敢出头、御外侮,如近现代涌现出如保路运动、刘湘出川抗日、“傻儿司令”范绍增等抗战阳刚英雄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诸多抢险救灾的动人传奇故事。

但愿往后成都茶馆里的评书多讲讲川人阳刚、正气、包容、豪侠的励志故事,激励更多的成都人不断创业、创新、拓展,书写“雄起”人生,保留老茶馆的传统文化底蕴,吐故纳新,发扬光大、超越自我,成为成都乃至巴蜀文化的一大亮点。


黄晓阳,男,汉族,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曾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委政研室、建设银行重庆大渡口支行、北碚区审计局、北碚区人大工作,曾获《重庆日报》、《建设银行报》优秀通讯员,在巜重庆日报》、《建设银行报》、《殷都学刊》、《成都大学学报》、《开发研究》、四川《天下诗词文学》、《儒林文院》等省市级报刊发表经济、金融、三国历史论文两百多篇、政论及散文文章三百多篇,曾参与数部书籍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