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母亲
文*刘勇*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想念的泪,常常在梦中流淌,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母亲走了,却把思念的痛和难以忘怀的回忆永远的留给了我。慈母是在父亲刚刚去世后一年走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走得这么急。还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要看到儿女们都能住上自己的新房).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就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但我又清楚,她在临终前没有催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的原因:怕耽误我的工作。
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什么事情比儿子的工作更重要的了,但这事我是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几十年来身体一直不好,她几次病重,可都在我面前说不要紧的,不愿到医院治疗,实际她心里最简单的理由是怕花钱,为了安抚她,我往往把很贵的药给她说的很便宜。慈母走了,留给我的只有久久的思念。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目不识丁,但在我们儿女的心目中,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母亲十七岁时就与父亲结婚,生过八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的就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她与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用生命心疼着自己所生的孩子,她把自已所有的爱全身心的给了儿女,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如何把儿女养大成人。她把自己全部的心血给了儿女,如老羊哺乳着羊羔,又如母鸡呵护着自己的每个小鸡,时时担心被老鹰抓走。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把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养大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九张嘴(还有祖母),即要吃饭又要照顾,一年光做六个孩子的衣服,都是忙得找不到方向。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无论岁月多么难度,生活多么艰难,母亲总是千方百计让我们吃饱肚子,为了让我们有件衣服穿,她白天纺线,熬夜织布。将我们穿的衣裳补了又补,但她总是让儿女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村里左邻右舍都称赞说她很贤淑会过日子。母亲为了儿女成长,吃过太多的苦,受过许多的委屈,付出的爱和辛勤太多了。

记得有年春天,青黄不接,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突然起身离开家,天蒙蒙亮的时候背回了一斗黑面。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为此摸黑走了十几里的路到亲戚家用自己织的布换回来救命的粮食。母亲是个心地慈悲、乐善好施,又热情好客的人,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一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以最好的饭菜招待。即使是乞丐,母亲也热情给一口。1974年村里来了几个插队知青,母亲不仅给他们管饭,而且觉得他们可怜,逢年过节家里吃一顿像样的饭,总是把他们请来一起吃。她对待左邻右舍都是一样,越是家庭穷困的老人,母亲越同情,越照顾,管吃管喝,常常帮里帮外。
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热心民间艺术的人,具有很好的道德情操,她的绣花和剪纸技艺,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里乡党的娃娃结婚,都要邀请她剪一些喜字窗花,每逢过年过节邻里都爱来找母亲要剪纸,拿回去沾喜气,讨彩头。她的绣花和剪纸作品构图精巧、形象生动,匠心独妙、寓意饱满,具有强烈的民俗风情,世间万物在她手里的剪刀下充满着灵光。母亲虽然离世,但她那一张张显现着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剪纸和绣花作品,还在依就告诉人们,我们最疼爱的妈妈依旧活着。母亲是个很看重名节和口碑的人。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要眉眼(脸面)树活皮,多行善事多积德”。从我们懂事起,她就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做诚实正派的人,不要干那偷鸡摸狗的事.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也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队的粮食就放在我们家里保管,但母亲没有多拿一粒,所以村里人都知道,大家的东西放到我们家是最安全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但为我流过不少眼泪,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她不舍得吃一个鸡蛋,而去换几分钱让我带着去上学交学费的情景。还记得1960年,我国经历了严重饥荒,那时我在北小读书,也常饿得难受。我不知道家里的娘和姐妹兄弟比我更饿,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没有饭吃,母亲说,孩子你如果实在饥饿就去自留地摘几个嫩北瓜,妈妈绐你煮煮吧。在摘完瓜回家的路上,天下起了雨,我滑倒了,身上被石棱划了一寸长的口子,流血不止,骨头也露了出来。母亲心疼地哭了,这个伤疤至今还留在我的身上,成为永久的纪念。那年的寒假,因为生计所迫,爸爸让我一起和他去三十里外的长安郭杜镇赶年集卖菜,母亲因我小,很不情愿地同意我去,早晨3点摸黑就要赶路走,母亲泪流满面不断地叮咛爸爸要照看好我。我们爷俩累了一天,天黑爸爸和我带着满满的收入回到家里,母亲哭中带笑,不断地抚摸着我的头,她不仅仅是因为怕我吃不消,更重要的是心疼呀!一生我走过许多地方,至今最爱吃的还是妈给熬的豆米汤和擀的软面;听过不少的感言,可最爱听的还是妈那些家常话。母亲为了熬煎的日子累倒了,累得常年咳嗽口吐鲜血,积劳成疾。几十年间,多次命悬一线,虽药不离口,稍有好转,她依然坚持带病辛劳,后来的几十年,三个姐妹相继出嫁,我们家里三个兄弟相继结婚,又添了六个娃娃,一个家庭由九口人变成了十二口人。母亲不仅把我们养大成人,还为我们一个个盖了房子成了家,没黑没明尽心尽力又帮着将六个孙孙们带大,每年五月端午,她都要亲手制作各种各样漂亮的香包,发给里里外外的孙子们,期盼个个乖爽快乐。儿行千里母担扰,我于西安上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供职于甘肃省的一个央企三线工厂。每年探亲回家,母亲都会仔细瞧瞧我的脸,摸摸我的手,都会急急忙忙拉我坐上炕头,问寒问暖,知心的话儿总是说个不完,她天天为我忙里忙外的洗衣做饭又熬粥。待假期满后,我又要离家的时候,母亲每一次都要给我亲手烙几个大菜饸饸和油饼,让我背着再上路。每一次当我刚刚出门口,就看见她的泪水往下流。每一次她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真是难分难舍揪心头。自古忠孝两难全,为子尽孝,为夫爱妻,为父尽责,为亲尽诚。眼见慈母身心疲惫,日渐无力,病侵气弱。为了关照孝顺妈妈。我选择从外地调回家乡县城。回县后,我常常抽时间带些新鲜水果和副食回家看望父母亲,母亲非常高兴,但她不忍心一个人吃,总是把水果分给宠爱的孙孙们吃。记得我每次给她的生活钱,她都是一层一层包在手帕里,然后放在衣服胸前的口袋,她是那样节俭,那样珍惜,除了家里生活杂费支付外,自己舍不得花,就是心疼孙孙给他们花。就在临终前还将仅有的零花钱交给了孙女西峰。可怜天下父母心,生养之恩大于天,亲情浓浓重于泰山啊!慈母带病活了76岁,我没有好好地把她陪到医院检查身体和住院治疗,也没有好好给她和父亲祝过大寿,但我知道,她不会抱怨。母亲在世时,我总觉得自己尽了孝心,但母亲走了之后,我突然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如果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推掉,多陪陪她老人家,会少一些自责,又一想,若是我那样做了,母亲会更加不安的。最难过的是,已不能说再见,只能祈求娘在远远的天堂继续护佑我们,慈育我们。
现在,我深深感到,不管我们生活在哪里、在社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我们都要时刻把孝心放在第一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老人给我们尽孝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不要让自己在懂得之后成为一种遗憾。尊敬的慈母,千言万语也难表达对您的厚爱!在深深的悲痛中将这首诗花献给仙国的母亲,以寄哀思:
(一)自进刘门苦似牛,
勤俭持家愿甘休。
养儿育女累痨病,
孝恩难报娘白头。
(二)慈母中年病入腔,
奉老携幼度年荒。
慧心剪画乡人赞,
家睦邻和庭院芳。
白日忙田夜织纺,
节衣缩食为儿郎。
亲情沐遍春晖暖,
感念于斯泪满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