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乡记忆·红色云蒙”系列征文之24
【写在前面】5月12日,“原乡记忆·红色云蒙”主题采风研讨交流会将在麻坪镇举办。《馨香盈秀》《四月芳菲》两刊特专栏刊发与会嘉宾的文章,以回应大家的关注。今日刊发李秀珍老师的《仰望云蒙山》,请欣赏。仰望云蒙山
文/李秀珍
今天再次参加云蒙文化研讨会,我非常高兴。虽然对云蒙山和云蒙文化接触较迟,但云蒙山早就走进了我的儿时记忆,云蒙山在我幼时经历中发挥过独特作用, 我的家乡有个朝阳山,山上有神庙,有一所学校,我就是在朝阳山开始上学并读完了小学三年级。 在朝阳山上小学的三年时间里一直都是轻松快乐的,唯一的缺憾就是每当天阴下雨时,总要走一段非常难走的水泥路,所有同学和我一样,下雨天都不想懂稀泥窝上学。每当天阴下雨,学校几个老师便轮换着到朝阳山下的泥窝路上背较小的学生上学和放学回家,我便是其中一个。 虽然有老师费心费力接送,我和同学们依然不喜欢天阴下雨。每当遇到天阴下雨,老师为了安抚大家总是会说:同学们,不要着急,书堂山已经起来了,天快晴了;有的时候,明明是上学时天还晴着,老师却说:同学们,书堂山黑压压的,恐怕很快就要下大雨了,大家赶紧快快写字,快快作作业,作业作完了就早早放学回家。 我一直不知道老师怎么总是在说反话,天明明在晴着,老师却说:书堂山黑压压的,要下雨了;有时候雨明明还在下着雨,老师却说:书堂山起来了,天就要晴了…… 直到有一天上体育课时,校长带着我们站在朝阳山让我们顺着他的手势向石门川西边的天际给我们看:同学们,你们快看,在那遥远的西天边,有没有看到一个很高的高山,那高山就是远近人都知道的神山,小名叫书堂山,大名叫云蒙山。 所有同学都跟着老师的指点静静的看,而我却一边看还一边不停的问这问那:老师,云蒙山有没有咱朝阳山高,云蒙山上都有啥?老师笑着说:有呀,云蒙山很高很高,比咱们朝阳山高多了,咱们朝阳山不论天阴下雨,只要是初一十五,老太太老爷爷无论多大年龄都能上朝阳山烧香拜佛,而云蒙山平时几乎没有人上去,只有那年轻力壮的人才能上去,一旦下雨了几乎所有人都上不去。你们平时上学要好好看云蒙山,如果云蒙山上亮亮的,那肯定是晴天,如果云蒙山上黑压压的黑云密布,那一定会下大雨,云蒙山上云越黑,雨就会越大,甚至会是恶风暴雨,所以,大家每天上学要看云蒙山,早看云蒙山就能知道天会不会下雨,大家上学要不要拿伞,一定要记住云蒙山就是咱们的天气预报。 回家后,我告诉奶奶:老师说云蒙山是咱们这的天气预报。见多识广的奶奶说:你老师说的对着哩,咱这的人都是看云蒙山才能知道天阴天晴哩。我说:云蒙山太厉害了,咱能不能啥时候到云蒙山上看走。奶奶点点头说同意。我问奶奶云蒙山上都有啥,奶奶说:啥都有,有沉香子练舞功用神斧头到华山劈山救他母亲,还有老神仙炼丹炉,奶奶站在云蒙山上能看到华山。
奶奶还告诉我:当年李自成还在云蒙山屯过兵放过粮接济过老百姓呢,李自成就是因为在云蒙山把他的兵马养精神了,他才终于打出了商洛山,才终于把世事干大了。当年打老蒋的时候,红军徐海东的部队经过云蒙山时,曾在云蒙山安营休整养精蓄锐,最终红军也把老蒋赶到台湾岛上去了。我对云蒙山肃然起敬,从此,我对云蒙山向往无比;从此,攀登云蒙山成了我心中最大的渴望和期盼。 直到2010年春天,已到文化局工作的我,因为工作的需要才终于有机会登上向往已久的云蒙山。 首次站在云蒙山上,我把视线尽可能放宽放长。我在云蒙山上随性游览,尽情感受。我让思绪陪伴我在心心念念的云蒙山上任意驰骋。 上了一次云蒙山,因为诸多原因并未尽兴,对云蒙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好多东西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也有多种情愫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久萦绕。从此,我的心里满满的的装进了高耸挺拔的巍巍云蒙。 2023年秋,有幸参加文化达人萧军先生倡导并组织的“红色云蒙”主题采风研讨交流活动,我对云蒙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云蒙山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商洛名山、秦岭仙山、中华孝山、红色奇山”。云蒙山不仅仅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更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各方游客休闲度假、陶冶性情的旅游胜地。 我非常庆幸今生能遇到萧军先生,在这个世俗人生之中,萧军先生是极少见的人品极好、社会责任感极强、文学造诣极高的文学达人;因为参加“第二届三秦乡土文学人才培养计划班”学习,我有幸认识了马永红先生,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是时下极少见的活的最通透、最光洁之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超强,他是污泥浊水中的一颗劲草,不管有多么不容易,他依然生长的郁郁葱葱,他一直在尽力的将污泥浊水涤荡,他真的了不起;薛超,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小伙,他用一颗火热的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股清凉、他用普通人做不到的一种独特行为方式给社会增添了一种久违的通透力量。 看到萧军先生、看到马永红先生,看到与众不同的薛超,我发自内心为他们三个喝彩。我经常会情不自禁的感叹:麻坪镇确实幸运,洛州大地仅有的三颗明亮之星全都在麻坪镇,这不能不让我由衷的感叹:希望之光在这里,希望之光真的在这里,原本普普通通的麻坪镇未来可期。 我虽然不能经常靠近云蒙山,我虽然不能经常登攀云蒙山,我虽然不能经常为云蒙山做有更大价值和更大意义的事情,我却会常常心系云蒙山,我也会永远仰望云蒙山。 每每想到云蒙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的心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激荡,我会为云蒙山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李秀珍,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副县(处)职级待遇;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中国乡土文学副主编;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小品、相声、戏曲、影视剧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