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桑树园
文/云鹤子
今年的 桑椹又成熟了。听着大街上叫卖桑椹的喊声,看着紫里发黑晶莹剔透的桑椹果,一下勾起我六十多年前的记忆。
我少时记忆较深的除了村前那条大河,就是村子东头、西头那几片桑树园了。
这些桑树在远近十几里是出了名的,据村里老年人讲,那树粗的有几百岁,发黄水(1)也没淹死。我和小伙伴们伸开手搂过,两三个小孩都围不过来,最小的也有一搂多粗。虽然桑树不算啥好东西,但它们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一棵树冠就遮盖一大片,也算是乡间一道不错的风景了。群众更珍惜地是,它们的叶子是群众养育蚕宝宝的口粮。那时,我们那还有不少养蚕户。因为树大,都是親邻,树主不在乎别人采桑叶。每逢春天养蚕季节,偌大塊桑叶地里的桑叶不够蚕宝宝吃,群众就到那些树上采。树的主人则听之任之,全当做善事好事了!这种高风现在想起来,依然为之赞叹!
据说,之所以栽这么多桑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桑树木质好,能卖上好价钱。在农村,讲究厚葬,除了柏木,就数桑木了。做棺材,埋到地下几百年不朽不腐。柏木稀缺,而桑木则相对便宜的多。所以较殷实的人家安葬去逝之人,大多用桑木。但是盖房屋则不能用。谐音,桑,丧也,不吉利。曰,头不顶桑。做家俱也一般不用,但做椅子、凳子、车轱辘之类例外,桑木性黏,耐折腾。
其实桑树全身都是宝。嫩桑叶可以吃,可以当饭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正上初中。住校,每个星期六回家背馍做口粮。一次家中实在没任何吃的让我拿,老母亲只好让我二姐帮我,上树勾了一堆桑叶。一边流泪,一边用开水煮煮,捞到冷水里放凉,搦成团子。我年轻不在乎,我老娘却哭成了泪人。我背了一篮子桑叶团子回学校,靠它硬撑了一个星期。是桑树叶救了我的命,维持了我的学业。这恩情我啥时候能会忘呢!搁现在谁能想到,谁可能想到?
桑树的细根刮去外层叫桑白皮,入药,治风寒咳嗽。即使是秋后老叶落下,收拾起来搁过去也是很好的燃料,耐烧且温度高。过去农村寒冷的冬季,这也是一宝呀!
我对那几片桑园难以忘怀,还有重要的一条,那是我们的“乐园”。夏天我们在树下避雨,冬天在那里藏老木(2),春天则眼巴巴瞅着桑椹长大。每当小麦成熟前夕,也往往是青黄不接(3)时期。能有成熟的桑椹果充饥,甜酸可口,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饱汉子一斗,饿汉子一口。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之下,只要能吃的都是美味!所以,我一直有珍惜一切吃食的习惯!当然,这或许让人瞧不起,吃桑椹吃的满嘴乌黑,也闹出不少笑活。可都是那样,谁还笑话谁呢?
大多数桑椹果熟透是紫黑的,也有少数是白的。白的格外甜,群众叫马奶椹子,只可惜太少了。现在知道桑椹是个宝,富含多种氨基酸、花青素啥的,性热,补肾驱寒。而我打记事至今就是认定,它是充饥的水果,关键时刻能救命。它的大恩大德早就刻在了我的心里!一个人不忘来路,不忘根本,不忘恩情,才是应有的良心哪!
时过境迁,那些桑树、桑树园与我的童年、少年一样,早已灰飞烟灭了,且再也不回来了。但是, 我仍然深切怀念那些桑树园,念念不忘甜中带酸的桑椹果!
啊,我那梦中的乐园!
2024..5.10
注(1)发黄水, 指1938年国民党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豫东几十个县黄水滔天,房倒屋塌,死伤近百万,一千多万群众流离失所,逃荒要饭事件。这水害,群众习惯叫发黄水。
(2)藏老木,豫东儿童玩的游戏,即藏猫猫。
(3)青黄不接,指过去困难时期,陈粮新粮连接不上,不等新粮下来,陈粮早吃光了!每年这个时期往往是生活最艰难的阶段!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