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尹默的“秋明室”
朱亚夫
沈尹默故居就在虹口海伦路504号,地处上海音乐谷的近旁,上海爱思儿童公园对面。这是一幢典型的假三层的石库门建筑,梧桐绿树掩映下,清水红砖上当代书法名家沙孟海题写的“沈尹默故居”十分醒目。

沈尹默(1883—1971),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后去“君”字之口,与“默”意相配,更名尹默。沈尹默,字中,浙江吴兴人。受家庭熏陶,自小喜爱文学和书法。早年留学日本,1912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期从事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委。后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

沈尹默故居离我虹口老家不远,我曾多次踏访过。走近故居,只见这是一座北朝南三层楼房,清水外墙,门厅上方挂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写的“沈尹默先生故居”的门匾。黑色的门旁悬挂着沙孟海题写的“沈尹默故居”木雕直匾。故居一楼原会客室与餐厅分别辟为陈列室,二楼书房与卧室保持原样,三楼仍为储藏室。二楼、三楼,不对普通游客开放。迈上二楼沈先生的书房“秋明室”,但见窗明几净,书香浓郁。我注意到房中的窗户比通常的要大,原来先生晚年目力不济,便请来工匠,放大窗门。正面墙上,挂着沈先生和他夫人褚保权的合影,两旁悬着“艰险自得力,金石不随波”的对联,乃是沈先生的为人写照。并拢在一起的两张书桌,就是他生前书写、著作的书案。沈先生嫌坐的椅子太高,不便书写,便找来锯子,亲自锯去一段。靠墙几只书柜中整齐地陈列着许多中外书籍。房中还挂着沈先生的几幅书法精品,气氛庄重,格调清雅。

“秋明室”典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秋怀》诗:“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沈尹默以“秋明”名室,源于他的喜秋之情。他曾写诗称“从古诗人爱秋色”,对高爽清明的秋天,赞颂不已。在他的白话诗中有首《秋》,末句为“白蓼花,红蓼花,经了许多雨,许多风,红的仍旧红,白的仍旧白,不曾吹折他的枝,洗褪他的颜色。秋,这样光明鲜艳的秋!”借助秋花,歌颂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后,他集多年诗作,取名《秋明室长短句》、《秋明室杂诗》等出版。在诗人眼中,秋风清,秋月明,一年四季唯秋最美,故他以“秋明室”作为自己的斋名。
沈尹默一生中还曾用过“石田小筑”“匏瓜庵”等斋名,但他对“秋明室”情有独钟,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前后约住了25个春秋。每天他在“秋明室”中伏案读书,展纸写字,虽年逾古稀,却从不松懈,于是一幅幅隽永飘逸的书法作品,一篇篇题旨新颖的书法论著,一首首清丽洒脱的诗词佳作,从“秋明室”中飞向人间。他的书法成就卓著,“兼撮众法,自成一家”,为一代书法宗师,其行书人称“米芾之后第一人”。
我徘徊在沈尹默故居前,想起他80高寿时重返湖州老家,挥毫写出的《采桑子》词:“眼明今日湖州路,原野秋阳,新祥风光,清远湖山见故乡。太平时代人难老,八十寻常,文艺逢场,要为工农服务忙。”忽然感到,秋明枫红,新祥风光,这不正是沈尹默晚年的生动写照吗?!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