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急诊科三年
侯俊英
在护士节来临之际,想起了自己在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三年。
我曾经是一名急诊科护士,也曾经被患者称之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白衣使者。
那年七月份一毕业,就被一直看好我的护理部主任给“发配”到了急诊科。
那时的急诊科条件还算不错,刚建不久的三层病房楼,急诊科占据了整个一层。但是“病满为患”特别忙,二十几张床位根本不够用。急诊室台阶下的篮球场,有次序地排满了在地排车上输液的病人。还有就是治疗室里,一个一米见方的大桌子上,能挤下两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挂吊瓶。
因为在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田地承包责任制。种棉花的棉农越来越多,每逢夏季,棉花倍受棉铃虫肆虐。棉农们便背起药桶,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的给棉花喷洒药物。毒性较强,杀虫最见效的敌敌畏是首选。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再加上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沾在衣服上的农药,就顺着汗毛眼儿钻进体内。还有些想不开的人,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喝农药,恐吓家人。所以,每天都有十几个农药中毒患者来急诊科输液抢救。床位占满了,就在地排车上加床。两个人值大夜班,脚不连地的忙到天亮。
记得上班第一天,第一个班就是值大夜。并且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次抢救肺水肿危重病人的大战。初出茅庐的自己难免有些紧张,十几分钟一次测血压,观察呼吸张力和次数。看到病人呼吸困难,嘴里冒着泡沫性痰液,面色青暗。病人情况越来越差,当班医生让我赶快去请主任。我一路小跑把主任请来,主任二话不说,口对进行人工呼吸。看到这一幕我惊呆了,被主任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动到了。病人家属也紧紧抓着主任的手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主任的高尚医德品质,对我影响很大。每到一个科室,我总会想起第一个大夜班主任的“壮举,”就会滔滔不绝的当故事讲给大家听。
急诊科的三年,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前辈们的品德操守,优良传统,而且掌握了危重病人的各项抢救措施,抢救流程以及操作技术。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真正涵义。
这三年,是我受益匪浅的三年,是我成长进步的三年,是我得到心路历练的三年,更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三年。
最后,祝白衣天使们护士节快乐!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