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在我的记忆里,在乡亲们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大人,既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村妇女,又是一个终生奋斗且德高望重的老人。这种印象,不因她老人家已经去世8年而淡化。相反,时间愈久,印象愈深。如今,她的生平往事及其高风亮节,往往成为乡亲们饭后茶余传颂的佳话。
因为,我母亲的一生,可以说从始至终,都是在用勤劳挑战贫穷,用吃苦迎战困难,用勇敢战胜邪恶,用智慧改变命运,用母爱呵护子孙。从而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
公元1925年10月12日(农历乙丑年8月25日),母亲出生于礼泉县裴寨乡西张里村。我的外祖父郑富荣,是个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文化人。他可能是希望女儿日后通过辛勤劳动,使那贫瘠的土地满田玉成,于是给爱女取名郑玉田。母亲果然不负父望,从小就特别勤劳。七岁时,母亲随外祖母乞讨到渭河以南的周至、户县一带。外祖母为人做家务女红活。她先是给人看娃,接着学习纺线织布,一干就是两年。在得知外祖父(外祖父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音讯以后,九岁的母亲,迈着一双缠了又缠的小脚,跟着受苦受难的外祖母,不避艰险,跋山涉水,风雨无阻,步行数百里,一直走到了甘肃泾川……
及至年龄稍长,母亲便应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给了我的父亲——一个长她十岁,连栖身之地也没有的孤贫人。当时,两个人住在本族五曾祖父李生枝家,勉强度日。后来,我父亲在生产队干活时,不幸因公致残。从此,全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从我记事起,就没见母亲清闲过。她总是在干活,干活,永远都在干活。一年四季,她不分寒暑,白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干活;晚上熬油点灯,纺线织布。我睡觉的时候,母亲在纺线织布;起床的时候,母亲还在纺线织布。我真不知道她整整一夜是否休息。就这样,母亲忙了地里忙家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抚养着三个孩子,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在人生的各种困难面前,她从不低头,从不退让,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
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有一次她去长武县用土布换粮,返回时下车买馍,结果汽车开走了。因为身上的钱不够再买车票。她一个人走了三天三夜,步行近四百里,总算回到了家。一进家门,就坐在地上起不来了。脱掉鞋子,一双小脚布满了指头蛋大的血泡。当时的情景,我今生今世都忘不了。
一次,母亲一个人赶赴五十里之外的泾阳县云阳镇卖土布。寒冬半夜路过泾河时,没看清路,突然一脚踏空,从桥上掉了下去,半截身子顿时浸在刺骨的冰水之中!幸好双手抓住了桥边,她用尽全身力气,终于爬了上来。回家后,母亲一见面就抱住我说:“娃呀!不知妈当时哪里来了那么大的劲!要是从河里爬不上来,就再也见不到我娃了!”
母亲一生常说:“人怕干活,活怕人干”,“有病死的,没有挣死的!”记得有一年夏天,因为找不到帮手,自留地的麦子在场里碾好后扬不出来。龙口夺食,耽误不得。大热天,她挥汗如雨,一个人硬是用簸箕一下、两下、三下……一直把麦粒全部簸了出来!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天大的苦都能吃得下去。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
她一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于邪恶之人,勇于挺身而出。对于弱势群体,愿意尽力相助。对于不平之事,敢于仗义执言。
1949年,礼泉县解放,共产党给穷人带来了幸福。政府把地主曹鼎坤家的空宅基地分给了我家。从寄人篱下到即将有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母亲心里充满了喜悦。可是,谁能料到,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位村干部邻居,竟然偷偷地刨开了界石,向我家这边挪动了三尺之多!使仅有一间半的宅基地变得更加狭窄。而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恰巧被一位正直的邻居看见了。母亲知道后,不顾我父亲的再三劝阻,毅然找到乡长。结果,大庭广众面前,众目睽睽之下,当愤怒的乡长一边大声斥责着,一边把界石从新埋的土里刨出,先是高高举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下时,那位村干部颜面扫地,恨无地洞可钻。当然,从此以后,这位村干部,与我家结下了梁子。他勾结一些臭味相投的人,明里暗里,处处与我母亲作对。但是,我英雄的母亲,走得端,行得正,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岂能害怕他们这类毛贼?多次碰壁之后,他们也就无可奈何了,不敢自找没趣。
鲁迅先生曾在《自嘲》一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我的母亲就具有这种品质。面对邪恶,她骨头最硬,绝不屈服;面对亲朋好友,她心底特别善良。她热爱乡亲,友善邻里,善待亲朋,尤其是同情弱者。
困难时期,乞讨者很多。每次遇到乞讨者,母亲都要给予施舍。她教导我弟兄们说:“富了多给,穷了少给。或送一块馍馍,或端一碗稀饭,或捞一碗面条,总不能让可怜人空着肚子走人。”有一年冬天,刺骨的寒风中飘着雪花,一个头上戴着塑料袋,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女乞讨者来到门前。母亲没等她开口,就把她让进屋里,让她坐在火炉旁边先暖和暖和身子。然后,用自己家里的一个大老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拿来筷子,让她一边慢慢吃饭,一边对她问长问短…… 人走后,我对母亲说:“今后不要再用自家碗筷给乞丐吃饭,这样不卫生。”结果,我遭到了母亲的严厉批评。当时,我觉得自己说的似乎没有错,因而思想上很不愉快。现在,事情过去好多年了,我才终于明白,她老人家给予乞讨者的,不仅仅是一碗饭,而且还给予了乞讨者应有的人格尊严。而这对于没有经历过乞讨生涯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六七十年代,由于饥饿的原因,四川姑娘常常远嫁到陕西关中地区。我们村里,也来了一位四川姑娘,名字叫智琴。初来乍到,人地两生,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好多事情不会做,智琴常常受人欺侮,甚至被打得鼻青眼肿。我母亲偏偏看不惯这种事情。每当有人对她说三道四时,母亲或者予以好言规劝,或者竭力为她辩护。她还把智琴当作亲生女儿,教她学习纺线织布,教她学会料理家务,与她坐在炕上一起聊家常。从而使智琴感受到了温暖,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后来,智琴生儿育女,过上了不错的日子。我母亲一辈子没有女儿,但去世时,智琴主动头戴女儿重孝,为她老人家送葬。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
母亲天生就具有数学家的头脑,心算能力超强。加减乘除,不用扳指头,一口就能报出答案。
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但通过自学,认识了一些常见字。
母亲对新事物适应的很快。近50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57岁时,又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可旧社会的贫穷落后,剥夺了她读书的权利,埋没了她的天赋,使她遗恨终身。
母亲深深的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认为只有教育好孩子,才可以振兴家庭,才可以造福一方。因此,她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60年代,她宁可自己饿着肚子,累死累活,也要让我哥上学。终于用“纺线车的锭子尖尖”把我哥从小学一直供到大学,使他成为村上第一个本科毕业生,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国家干部,当上了县长、书记,从而有能力献身国家,造福桑梓。就我自己来说,如果没有母亲长期的供养和严格教育,也不会在部队当上师职干部。
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疼爱子孙的人。
可以说,我母亲的一生,对儿孙一往深情,疼爱有加。她老人家以儿孙的幸福为幸福,以儿孙的痛苦为痛苦。为了儿子的幸福,她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我的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大儿子。前些年,无论酷暑寒天,无论刮风下雨,每到周末,母亲总是坐在公路边上,一定要等着她的大儿从乾县安全归来。
我的母亲也非常疼爱她的小儿子。在困难的年月里,母亲经常背着我年幼的弟弟,来回四十里去赵镇赶集。只要外出,从不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
俗话说:“偏大的,向碎的,中间加个受罪的。”我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母亲的呵护下,我并没有感觉到受过啥罪。相反,母亲为了我,差一点搭上了性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有一年夜半三更,我和母亲往玉米地里拉粪。返回时,路边突然窜出一匹恶狼。狼两只绿莹莹的眼睛盯着我们,嘴里发出“呜——呜”的吼叫声。我当时头发都立起来了,母亲却非常镇静。她一面大声告诉我:“不要怕!”一面迅速把我抱上架子车,自己背对恶狼,一步一回头,推着车子朝村子方向走去,从而保护了我幼小的生命。
对于孙子,她老人家更是爱至情深。几个小孙子还没有长大成人,就缝好了结婚的被子。并且,给未曾出世的曾孙,也早早地准备好了一整箱、一整箱的衣服、猫儿鞋、小老虎……
我知道,儿孙是母亲的希望,儿孙是母亲的骄傲。为了儿孙的幸福,任何艰难困苦也击不垮她。但是,1999年3月6日(农历己卯年1月19日),我哥在安康出差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54岁。我哥的英年早逝,使母亲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老人家面对老年丧子的不幸,强忍悲痛,在众人面前没有掉一滴眼泪。她曾端坐在椅子上,看着乡亲们在村口敲锣打鼓,迎接她儿子的骨灰;她曾实地查看墓室构造,了解立碑情况,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后,她坚强的生活了两年。2001年3月,我哥去世两周年的前一天,母亲由于思念过度,忽患中风卧床不起。后来经过治疗和锻炼,她顽强地站了起来。然而,到了2002年3月,临近我哥去世三周年时,她老人家又一次突发中风,从此半身不遂。
在长达四年多的重病期间,老人家身心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她从来没有呻吟过,从来没有掉一滴眼泪。而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她老是对儿孙们说:“我总有好起来的一日。”
但是,老天爷不睁眼,我的母亲终于没有好起来。
2005年5月23日(农历乙酉年4月16日),母亲与世长辞了,享年80周岁。老人家停止呼吸的瞬间,眼角里滚下了两滴晶莹的泪珠。我知道,依母亲的坚强,是不会轻易掉泪的。而她在离开人世之际,却流下了热泪。我猜想,此时此刻的母亲,或许,她为还有什么事情尚未做完而遗憾;或许,她对美好的人生无比的留恋;或许,她对可爱的儿孙无尽的牵挂;或许,她忽然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大儿子喜极而泣……我为母亲拭去了泪花,为她轻轻地、轻轻地合上了眼睛——安息吧,我亲爱的母亲大人!
母亲去世后,王店寨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街道上搭起了高高的彩门。彩门两边的联句是:“教子造福乡里,美名永传后世。”彩门上边的横幅是:“高风亮节,德范长存。”
我的表叔邢士恭,是一位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他得知我母亲去世后,饱含热泪,填写了一首《满江红——哭表姐》:
惊闻噩耗,
姐命殒深感哀痛。
仰灵柩,
长跪在地,
泪如倾盆。
六十载相夫课子,
春夏秋冬泪不流。
尝尽了人间辛酸苦,
志未休。
功到头,
名声有。
福未享,
命已休。
盛名传于世,
女中英豪。
草木为之而含悲,
风云因此而变色。
惊天地撕心放声哭,
悲伤痛。
我觉得,以上诗表,对于我的母亲,绝非溢美之词。
母亲去世8年了。我无日不思念她老人家。我常想,母亲的勤劳吃苦、母亲的勇敢善良、母亲的聪明智慧,母亲的疼爱儿孙,不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吗?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母亲,才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大厦,并使其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看来,我的母亲,既平凡,又伟大。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母亲懿德,山高水长。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垂不朽!
李景超
2014年6月16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
李景超,陕西礼泉人,中共党员,空军大校,解放军某部政委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