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陪同学游周原
文/任宗儒
2024年4月24日上午9点半左右,我打扫完院子,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回到房间,准备喝上一杯热茶,突然手机铃声骤响,看是同学白新生打过来的,这可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了。听他说已到周原南门停车场了。我赶忙奔向广场,没见到他的踪影,问广场执勤的保安,回答是没有见到找我的人。我估摸他走错地方了,赶忙回电话告诉他,你到的地方不是周原博物院,请你给导航输入宝鸡周原博物院,我在这儿等你。大约半个小时以后,同学杜春锋和白新生到了,我赶忙上前迎接他们。两人说按导航指引,结果去了中国周城。我说“周城在岐山周公庙附近,那是一个人造景点,不是真正的周原遗址。”

和杜春锋、白新生同窗四载,因忙于学习,疏于交往。毕业以后,为了生计各奔东西。至今多年,少有联系。今日一见,四手相握,激动异常。先问退休几年了,这些年都干些啥?再问为什么不带老伴和孩子们来?最后才问是先休息还是先参观。他们说,还是先参观吧。
寒暄完毕,我领两位同学走进了周原博物院室外展示工程——召陈西周建筑基址展示区。我向他们介绍:“这就是召陈西周宫室建筑基址,一共挖掘了15处,上下两层,下层建筑为西周早期,上层建筑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偏早废弃。其中f1、f3、f8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出土了大量的陶瓦、玉器等珍贵文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根据发掘资料做成的模拟复原展示。玻璃框下罩着的是宫室建筑的’磉墩’。所谓’磉墩’,就是用来支撑上部建筑的结构柱。是周人处理建筑基址的技术手段,采用泥土与河卵石分层砌筑而成。秦汉以后称为‘中柱’或‘都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76年发掘出来的西周原物。”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看到的这些是周原博物院室外展出内容。

我们边走边聊,他俩顾不得路途劳累,我也就半瓶醋的起劲卖弄。我们走进了宝鸡周原博物院,也就是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我先向他们介绍院内的前后大殿和左右两个大殿是按照刚才看到的西周宫室f3、f5、f8的形制按1比1比例修建的,应该是国内首座仿周建筑。若想了解西周宫室建筑的样子,就看看这几栋建筑。我告诉他们,博物馆里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就有相当部分的人是来参观考察这些仿周建筑的。当然,我没有忘记介绍博物院大门的门墩是“京”字造型,因为周原是第一个称为“京”的地方。
参观完院子的建筑,我们到了博物院地下展厅,还是由我充当讲解员,博物院讲解员小党倒成了听众。我觉得自己有些班门弄斧。弄斧就弄斧,班门且班门,就这样了,为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豁出去献丑了,我想即使讲不好,他们也不会笑话我。我按照叩问周原、考古周原和梦想周原三个陈列单元顺序,重点给他们介绍了周原核心区的面积、范围。在考古周原单元,讲解据《汉书》记载周原在汉代就出土了“尸臣鼎”等珍贵文物,特别介绍了1890年和1940年在我的老家任家村出土的两批珍贵文物的名录和现在流向。

讲到这里,我自豪地忍不住笑了。在青铜器展柜前,我向他们分别介绍了“镇院之宝”--折觥、不允许出国展览文物墙盘,以及国家一级文物刖刑奴隶守门鼎、十三年兴壶、编钟等等。在梦想周原单元,我介绍了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石璋如先生1942年就探访周原到了岐阳堡村。1976年以来,北京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周原考古队在这里考古发掘的情景。并向他们预言,随着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周原将不仅是中国的周原,必竟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周原。
两位同学听得聚精会神,兴致勃勃,鼓舞我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里还要感谢博物院专职讲解员党竞尧美女在一旁适时地给我做补充。她是专业人员,也是我们的校友,她比我懂得多,比我讲得生动,她有丰富的讲解员经历和深厚的历史和考古知识。

参观完地下展厅的展览,已到吃午饭时间。周原博物院地处农村,即使想好好地招待一下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也是心有余悸条件不允许,只好以职工灶上的便餐将就了,好在职工灶午饭是臊子面。他俩对岐山臊子面赞不绝口,白新生吃完面连汤也喝干了。其实岐山臊子面是不喝汤的。白新生说今天的臊子面比你给我们吃大肉大菜好多了。杜春锋也连连喊道“过瘾、过瘾”。听到这话我便感到释然,看来陕南人对岐山臊子面是情有独钟的。白新生是洛南人,杜春锋因儿子一家在商洛工作,平时也就多住商洛。我原担心他俩对我的招待不满意。现在两位老同学满意,就是我的满足。他们的赞扬,便是对我寒酸的招待的认可。
我们三个都是年近七旬的人了,午饭后我要安排他们稍作休息。可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叙不完的别离情。更何况退休前系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教授的杜春锋和退休前为西安某大型国企老总的白新生都是具有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的人。上午的参观让他们激动的心情一时半会难以平静下来。我们三人便席床而坐,聊了起来。无非就是毕业后的经历,孩子孙子的情况。我知道他俩都是成功人士,现在功成名就,寓居西安,颐养天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自然从心底里敬佩他们。
下午一点半,杜春锋让我陪他俩去他大学毕业前教育实习学校范家营高中看看。岐山范家营村的大致方向我能知道,但从没有去过。范家营高中已停办多年,寻访当年的遗迹,到底还能看到什么,我心里没数。好在范家营村属于周原核心区的南界线,去范家营村,其实也就是在周原游历。在车载导航的耐心提示下,汽车在关中旅游环线上奔驰。透过车窗看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骀荡的春风徐徐拂过,广袤的田野,一望无际的麦子正在吐穗扬花,随风掀起一层层碧波细浪。镶嵌在绿海中的桃林,粉色桃花已经谢落,树枝上挂满了指头蛋大小的果实,白色的苹果花已经谢得寥寥可数,辛苦的果农们正在上低沿高地给苹果树摘花疏果,远远近近的麦田里农人们弯着腰拔草拔燕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真伟大啊,一千多年前就写出了种田人的辛苦。现在才农历三月,农家人就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
我们到了范家营村。这村子很大,岔路也多,经过几次打问,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范家营高中旧址。这哪里是过去很有名气的范家营高中啊,这分明是一片废墟。校园被农舍环绕,绿树遮蔽。只有那一排长长的已经看不清本来颜色的围墙告诉人们,这里过去不是农家小院。一个很大的铁栅栏门已东倒西歪,要不是挂大铁锁的铁链子拴住,恐怕早就倒了下去。透过栅栏门向里望去,除了迎着大门的一座门窗皆无的三层小楼外,再就是半人高的野草,倒塌的房屋,几棵高大的槐树。难怪在此生活了三个月的杜春锋也认不出范家营高中了。
当年在范家营高中就学的莘莘学子,全都是农村孩子。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考上大学跳出龙门,在城里找个工作,吃上商品粮。范家营高中在这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让多少农家子弟圆了大学梦,成了城里人,吃了商品粮。故而范家营高中在岐山扶风乃至西府地区很有名气,有人可能不知道范家营村,但知道范家营高中。1997年范家营高中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停办了。昔日的范家营高中沦落到眼前如此荒凉、破败的程度,成了人迹罕至、被人遗忘的空院落,让人不禁苍然黯然。
历史的黄沙,掩埋了范家营高中昔日的辉煌。这时我理解了我们向村民打问范家营高中地址时,村民为什么露出惊异的神情。对范家营高中仍怀感情的杜春锋感叹了一阵后,用手机留下了这让人心酸的镜头。我们进村时,一个偌大的范家营村,村民少得找个问路的人都很困难。我感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范家营村还有清朝湖北布政使梁星源祠。他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功,清政府敕令为其修祠。梁星源祠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且保护完好,但我们没去参观。
从范家营村出来,我要领他俩去距离范家营村不远的岐阳堡村。那儿有周三王庙(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和周太王陵(古公亶父墓)。因范家营高中成荒草院落而情绪有些低落的杜春锋顿时来了兴趣,说:“还有什么景点,只管说”。白新生也说:“反正时间还早,多看看也不枉来周原一趟。”

周三王庙坐落于岐阳堡村中间。1942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石璋如先生在邰、豳、岐、丰、鎬等地先做实际考察后,来到了岐山县岐阳堡村。经过考查,他初步认定了太王迁岐的大致位置,为今后的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几年,经过文管部门投资和江苏、台湾等地有识之士的捐助,周三王庙被修葺一新。
大殿坐北朝南,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东西两边各配以六间厢房,青砖蓝瓦,建筑精美,周围环境绿化优美,舒适宜人,冬青围绕,干净整洁。身临其境,让人顿生肃穆敬畏之感。遗憾的是庙门被一把大锁牢牢把住,欲行膜拜之礼而不能。透过窗棂向里张望,中间是古公亶父塑像,右边是季历塑像,左边是文王姬昌塑像,姿态稍有不同,而面容生动,栩栩如活人一般。让人感到3000年的周三王就是这个样子。然而锁住了大门也就锁住了香火,锁住了人们对周三王的景仰。不知锁门者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据史料记载,周族最早活动于陕甘泾渭流域,至公刘时,周人自邰(武功县)迁徙到泾水中游的豳地(今陕西旬邑、长武、彬州市一带),聚邑相地,发展农业,部族逐渐壮大。至第九代首领古公亶父为躲避戎狄侵扰,率领族人翻越梁山,沿沮水西进,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划田亩,修宫室,设官建置,发展农业,休养生息,势力日盛,立国为周,建都曰京,周原之地名由此而来。

至此,周族逐渐兴盛并强大起来古公亶父史称“太王”。这里穿插一个“泰伯投吴”的典故;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想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泰伯和仲雍为达父愿,结伴逃亡西岳吴山,后又南逃荆蛮之地吴越。他们还剪断头发,以示不再有继位之念。史称“泰伯投吴”。季历即位后,承袭古公亶父遗志,率领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使周成为西部一个强大的方国。季历被称为“周西伯”。周文王姬昌,季历之子,周太王之孙。其父死后,继承“西北侯”之位,故称“西北昌”。文王曾被商王囚禁于羌里,获得自由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报仇雪耻。于是四处访贤,以求获得治世之才。文王渭水访贤,为姜子牙拉车的故事,流传至今,妇孺皆知。
想进周三王庙祭奠而不得,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在村民的指引下,移步去了距周三王庙不远处的周太王陵。太王陵是一个圆圆的大土堆,上面长满了野草,周围用青砖砌了一圈一米高的护墙。除了土堆大一点,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只有墓前矗立一石碑,上刻“周太王陵”。这才提醒人们,这里躺着的是周原西周第一代领导人。是他和他的子孙让周族从一个与戎狄杂处的“蕞耳小邦”,逐渐成为一个势力强大,可与商王朝抗衡的西方霸主。虽然这里没有朝拜的人影,没有祭奠的香火,可是陵前广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广场两旁的绿化树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这表示现代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西周的开创者。
时间已到下午三点,应该是两位同学返回西安的时候了。看到他俩兴致正浓,我不忍心打断他们的雅兴。就提议去“首阳山”看看。首阳山就是商遗民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史载;周灭商后,商移民伯夷、叔齐不仅不愿在周为官致仕,甚至“耻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后代人褒扬他们那悲壮而可叹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首阳山也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圣之地。我倒认为这俩老兄太死心眼了,滚滚的历史潮流,岂是他俩能阻挡得了的。
我佩服他们有着螳臂当车的勇敢和不自量力,却感叹他们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两位同学当然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一听到首阳山,立马精神头又上来了。根据导航指引,我们走完了“村村通”的水泥路,拐上了用小石子铺就的田间小路。坡越上越陡,路越走越窄。我们凭着顽强执着,不怕困难的精神,终于走到了首阳山前。这里除了绿油油的麦田,就是长满野草的山坡。
放眼望去,和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区别,唯有路口矗立的巨石上镌刻着“首阳山”三个大字,笔法遒劲,俊秀美观。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往上就是当年伯夷、叔齐隐居的地方,也是他们饿死的地方。据一位在麦田里拔草的老农讲,这里原来还有戏楼等多座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再加上大自然的风雨洗礼,这里往日的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即便如此,我们三人仍然兴致勃勃,依次在首阳山巨石前,或合影或单拍。既是表示我们曾经到此一游,更是缅怀这两位具有民族气节却食古不化的英雄。

教授杜春锋,一路驾车很是辛苦,可他一路兴致最高。他当即在朋友圈发微信称:“今天去周原,不仅仅参观了宝鸡周原博物院,朝拜了古公亶父墓和周三王庙,还非常意外地到了大名鼎鼎的首阳山”。我想他笔下的意外就是原本不知道,也没想到首阳山原来就在这儿。我自豪地告诉他,周原不仅有首阳山,周原还是《诗经》的故乡。我的家乡有周原,我的家乡还有《诗经》。杜春锋说:“15‘国风’中的‘周风’应该就是周原的民歌吧”。
周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点。3000年前,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踏上这块“堇荼如饴”的热土,历时3代,开创了一个王朝的赫赫辉煌,实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灭商立国。周人的宗脉深深根系于京这块沃土,聚邑成都。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发达的产业体系,使周原成为早期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之一。
周原,就是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地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建国以后最早开展考古的遗址之一,它已走过了80年的风雨历程。周原见证了中国考古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史,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倾注心血,甘洒汗水,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周原遗址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周原是中国之源,是中国之根”。
我陪两位同学没有遍访整个周原,只是去了几个很特别的地方,看了周原出土的部分文物。其实周原还有很多值得寻访的古迹,还有许多演绎西周历史的故事。比如《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大战闻太师的古战场--子牙岭,再比如为给兄长赵公明报仇而起兵和姜子牙对阵的三霄姊妹练功的道场西观山、中观山东观山,姜子牙的封神台等等。可惜时间有限,只能等待来日寻访了。
最后用企业家同学白新生回西安后在网络上撰文评价周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周原遗址众多的文物及遗迹是周王朝初期的社会缩影,反映了3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实属独具千秋。它与大约同时期的古埃及统一后的奴隶制,古印度建立的种姓制度,大卫王朝耶路撒冷的定都,两河流域产生的希伯来文明等等,都将在人类文明史上垂芳千载,流传万代”。
我尊贵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周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