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同乡、同学、同事情
——读陈兆荣《我的传略》
杨义春
日前,扬州师范学院校史研究专家赵非先生微信传来陈兆荣同志大作《我的传略》,拜读之余,感慨良多。我和陈兆荣同志,是同乡(涟水灰墩),又是同龄(我大他5个月),更是两度同学,还是同校共教的同事。
1948年春,我俩同时考取淮海一中二分校,又同在一个班(初师班)。1949年7月,二分校撤销,陈兆荣随校转入三分校学习,我考取盐城师范学校。1950年,盐城师范迁址淮安,改名淮安师范。当年,陈兆荣考取淮安师范,我们第二次同学。1952年春,我师范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陈兆荣毕业后,保送入苏北师专中文科学习。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1956年秋,我在社科院普通话语音研究班毕业,分配到苏北师专中文科任教。1958年秋,我调离扬州师院,回到淮阴工作。
我在扬州师院工作两年多时间,得到陈兆荣、董曼丽伉俪很多帮助。最最让我难忘的是,在1957年那场政治运动开始以后,师专党委号召广大师生大鸣大放,要求党团员带头鸣放,帮助党委整风。作为教师团支部的支委,不能不带头啊。但刚到师专工作不久,对校情还没熟悉,鸣放材料从何而来。左思右想,我只能拿自己的事说事。在团小组会上,我讲了一条意见:我打报告,要求把爱人调来扬州,组织上迟迟没有解决,学校人事处对青年教师生活关心不够。
当天晚上,我到陈兆荣家,我跟陈兆荣夫妇讲了这件事。陈兆荣夫妇笑着对我说:工作调动总要有个过程,不宜在会上拿个人私事说事。帮助党委整风,应该真心为党好,有损党话不说,有损党的事不做。他们的一席话对我教育非常及时,他们是我政治生涯中的引路人。
我曾为此作过一首小诗:
相识相知数十年,情如手足喜弥坚。
同乡同学又同事,为国为民育俊贤。
政治把关为我好,心田永记恩如天。
好人长寿春永驻,留得口碑美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