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许站长
许月庆
我父亲,1955年10月出生,那个年代穷,吃糠咽菜是家常便饭。他挖过河,徒步拉着地排车去山西拉过煤,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的高中生,写一手好字,为人正直实在,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负天下人,是父亲的一贯秉性。
父亲是平民百姓,但他有魅力更有男人气概。人的价值不能靠金钱或物质来衡量,人生最宝贵的当属人的品德,人无贫贱高低之分,底层人一样能活出精彩,创造灿烂的人生。
爷爷奶奶共生了八个孩子,父亲上面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两个妹妹,我也想不通爷爷那个年代那么穷,还要养活那么多孩子,也许爷爷奶奶是为了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当然那个年代孩子都多,大环境就这样。
爷爷在我们村是出了名的实在人,无论村上谁家有事,无论主家叫与不叫,我爷爷只要自己知道了就会主动请缨,自觉地去给人家帮忙,干完活也不在主家吃饭,回自己家吃,吃完饭如果主家没干完活接着来个二返头(接着返回去干活的意思)用我娘的话说:“就是你爷爷是好人,人太老实出了名的憨实在。”父亲和我爷爷相似度极大,也是个热心肠,实在人。
上世纪70年代,除了父亲、二姑和五姑外,爷爷奶奶带着剩下的五个孩子闯关东去了,关外有山林矿产,地广人稀。爷爷奶奶闯关东也许在当时来说应属最好的选择了吧,只有去关外才得以活命,才不会被活活饿死。
父亲为什么没与爷爷一起闯关东,父亲没说过。父亲也算是继承爷爷的家业了,四间土胚房一个小院一棵枣树一个宅门。
父亲23岁那年,经我袁姑奶奶做媒,把她对门会打麻绳德林家的二姑娘百灵介绍给了父亲。男人棱角分明,耿直帅气,女人机灵动人,乌黑麻花辫越过双肩,见面后双方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对彼此都很中意,不久父亲就把心上人百灵用大金鹿自行车娶到了他的四间土坯屋里,过起了日子。
结了婚父亲更有了奔头,就单单说水井挑水这活儿,能双肩担起两个扁担四梢(桶)水,母亲是父亲的智囊虽然文化低,但是她却精通人情世故,大事小事都能把握好分寸缜密,聪明伶俐,为人善良,心细如针、朴实无华,故人如其名袁百灵。父亲地里重活累活都是冲锋在前,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小日子倒也平安幸福。
第二年大哥出生,第三年二哥出生,为了多挣点钱,母亲利用小西屋开了个小卖部,顺便学习打火烧,炸油条加上自家的几亩地日子还能勉强过得去。
父亲发现聊城至临清这段S246省道上,梁水镇,斗虎屯镇、聊城侯固乡设立了聊城汽运公司下属的代办站。父亲就和母亲商量,在我们许庙村设立个站点岂不是好事儿。两人商量好久终于下定决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知道父亲跑汽运公司多少趟,费了多少口舌,几个回合下来终于签了合同。也许是父亲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一心干事的决心感动了上苍,汽运公司允许在聊临路上新增一站点——许庙车站,许庙站不大但父亲投入了很大的经历和心血。
虽然不是太好的工作最起码对于劳苦大众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说了也就跑跑腿,说说话,动动笔杆子就能有收入,也不下苦力,单位还发制服,印制工作证也是好差事了,无论途径许庙站的长短途客车父亲若上车一律免票,因此父亲有了另一个称呼“许站长”。
记得当时上车必须买票,乘客持票才能上车,所以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工作,甚至4点多钟就有乘客来敲门, 有坐长途的乘客比如向北保定,秦皇岛等向东泰安济南等方向,长途发车早所以经过我们这也比较早,所以要想多挣两毛钱相对来说就得早起床早行动多跑腿,父亲常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期把院子扩大填土夯实,存乘客的自行车摩托车,记得母亲挂的牌子是厚厚竹子材质合在一起是完整的图案,乘客携带一半,挂自行车上一半,乘客回来一对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图案既说明自行车是这位乘客的。父亲经常是早晨饭吃到中午,甚至饭吃到一半也不稀罕。
小学文化的母亲,在父亲出门或交账的时候,也能干得顺心应手。无论去哪个城市,票的价格,单子需要写几联,票撕哪种都心中有数,工作也是相当到位。许庙站的工作理念就是宁可我等乘客,绝不让乘客等我。
到后期,一些农用三轮(双力、时风居多)后车斗改装加上棚子拉客,乘客还能挂自行车,乘坐三轮相对便宜但存在安全风险,坐的
也不少,父亲也作了不少思想工作。
许站长一干就是30多年,从而立之年到花甲老人。也让我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闲暇时候想起这些往事,我会十分感慨和怀念:父母的爱永存.
作者简介:许月庆,茌平作家协会会员,电力工程师,企业职工,文学爱好者。近年来在【齐鲁文学,鲁西诗人,时代作家,山石榴文学,东阿作家】等原创平台先后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