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字的氤氲中回归初心与乡情
读魏志祥先生散文集《乡愁的味道》
文/ 何俊锋

魏志祥,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秦川文化”公众号平台副主编。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
魏志祥先生一直是我很欣赏、很敬佩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篇篇必读,卷卷爱不释手,并不是因为他的水平如何超群,而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是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乡村生活的记忆碎片,没有张口的大道理和说教,娓娓道来,入骨浸心。

散文是什么?散文是严冬之后的春雷;散文是黄犊在寂寞长日间的浩哞;散文是真的大门,打开它,便有灿烂的阳光;散文是善的小窗,推开它,便有皎洁的月光;散文是美的花园,走进去,便有鸟鸣与花香。如果一个散文作者对任何事物和世事都麻木不仁,或是无精打采没有激情,势必写不出动人心弦的好散文。魏志祥先生是周至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养育他的故乡为创作源泉,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凸显着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流淌出的是对故乡厚重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文字里洋溢着质朴的美,自然的美,读来真实可信,发人深省,并会产生美好的回忆。我们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随时能感到乡村生活的恬淡与静美,父老乡亲的淳朴与善良。

纵观他的作品《龙阳沟赏梅》《醉美晏家梁》《母亲的手》《父母的屯粮情结》《翠峰青山走笔》《哑柏焰光》《舌尖上的哑柏》《周至的摇火车”》《槐树沟之美》这些乡土、乡情、乡景、乡恋的系列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都是对故乡泥土和生命吟唱的草木之作,款款真情蕴涵其中,语言虽然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每每翻阅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文字,在眼前跳动升腾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乡村秀美的画卷,还有一段段童年美好的记忆和一张张父老乡亲淳朴的面孔。透过这些真情佳作,似乎能看见他人生中走过的每一个足迹,触摸到他在每个阶段的心灵震颤,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郁的感情。

魏志祥先生是从周至哑柏农村走出来的一位作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的生活仅局限于那一方水土,但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要想走出农村,改变自己平凡的人生,就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拼搏,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为他开启了智慧的行囊,敞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让他看到更高更远的天空,去更深更广的海洋。

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虽然置身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之中,但他的心却站到了高处,看到了更广阔、更博大的场景。当接触到单位上存放的各种书籍时,这让嗜书如命的他如鱼得水,只要有时间,便在书的海洋畅游,陶醉于诗意的情怀,沉浸在知识的世界,从中汲取精华和营养来提高自己,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他涉猎广泛,大量阅读各种读物,不仅注重在专而精上下功夫,而且不断拓展知识面,把重点部分或是经典进行圈点,加深理解,久而久之的阅读,触动了他的写作灵感,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工作中,尽管他教学任务繁忙,只要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大量阅读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的作品,涵咏体味,积累写作素材,并开始业余时间文学创作。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文学的追求,对故乡的钟情,一篇篇精美习作接连问世,事实证明,他的创作天赋在文学领域充分而鲜明地体现出来。文学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也越发地迸发出属于他的文学光芒。最终,凭着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一路披荆斩棘,一步一个沉稳有力的脚印,成为周至县很有实力的作家。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轨迹对他的作品有着很深的影响,甚至会形成一种烙印,一种风格,一种独特的魅力。魏志祥先生的学识大多数不是来源于课堂,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的阅读积攒。他从农村走来,故乡的淳朴美已渗透到他的骨子里。他眷恋着养育他的故土,对他来说故乡是家园、是母亲、是不能磨灭的记忆。故乡的美,是难以言传的真美、大美。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贴近生活接地气,以故乡独特的地域风情,作为作品核心内涵,将真挚的感情都融进他真诚的文字里。他的作品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首歌。走进他的散文,仿若走进了一幅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如《父亲和牛》里这样写到:老黄牛在父亲长缰绳的牵引下,头顶烈日,身负套头,汗流夹背,喘着粗气,脚踏实地,拉着沉重的碌碡,在麦场上一圈套着一圈地围绕父亲做着圆周运动……在灼热的阳光下,汗水顺着父亲的额头流进他的眼睛里,辣的不停地眨,他拿上肩头搭的毛巾匆匆擦一把;带着咸味的汗水流到嘴巴里,有时来不急唾就咽了下去……。

这段文字写的亲切,感人,朴素得彻骨,美得醉人,与其说在阅读一段文字,倒不如说在欣赏一幅乡村晨景画卷中父亲与牛割舍不开的情结。他充分抓住了乡村三夏大忙的特色,渐次展开一幅五月人倍忙的场景,牛的任劳任怨,父亲的辛劳困苦:牛,麦场,父亲,汗水,搭肩的毛巾……他把乡村的晨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用精美的构思连缀成篇,写成如此情文并茂的佳作,平实中不乏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览读之余,我常常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多么的光滑无暇,才能流淌出这么优美丰腴的文字?魏志祥先生精心营造的文字画卷,无不体现出他丰厚的人文素养和雅致的美学追求,这样鲜活的文字,不得不把人带进乡村清晨诗情画意的意境里,唤起人们对故乡深深的怀念,这就是他文字独到的魅力。读他的文字,掩卷沉思,感想颇多,如今城市里拥挤的楼房,穿行的车流,嘈杂的声响,荡起的尘土,与眼前这幅恬静优美的图画相比,怎能不让人留恋这乡村的早晨呢?

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创作,是一种对生活的高度凝练。魏志祥先生的散文几乎写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无穷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物内在微妙心理的细腻刻画带来的。他擅于观察,扑捉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风景,将扑捉到的风景在他笔下升华,久而久之他的文字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魏志祥笔下的翠峰,山青青、谷幽幽,林绿绿、草茵茵,水潺潺、鸟啾啾,一鸟啼叫,百鸟争鸣,恍若童话世界。仿佛坐在“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翻”的山溪旁,擦一把微汗,掬一口山泉,沐一脸山风,顿觉舒心惬意。他笔下的青山沟谷幽深,群峰林立。一座座、一层层、一片片,如刀如剑、如笋如柱,陡峭嵯峨、横空耸峙,千姿百态、直指苍穹。其形态,既呈亭亭玉立之容,又显雄奇峻伟之貌,更有拔地连天之势。 山峦之间,袅袅淡雾,如棉絮、似轻纱,随风飘游,忽东忽西,忽来忽去,时而遮掩山头,时而拂峰而过。他笔下的翠峰山,空气清新;村舍人家,一尘不染;山林之间,鸟儿啁啾,给人一种静极生动、绿里透凉的感觉。我们在行色匆匆中,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许多人抱怨身边没有风景,苦苦追求风景。其实,身边处处有风景,只不过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魏老祥先生犹如一位发现美、加工美、升华美的人间使者,他用一双睿智,善于捕捉每一缕惊鸿之美的眼睛,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用一只灵动的笔准确生动地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活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他笔下流淌出的风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神韵独具,细致引人。像一坛老酒,散发出醉人的醇香,让人不知不觉就醉在他清新笔触带来的意境里。可以说,与他每一篇文字的邂逅,都是一场美的盛宴。

他从小处落笔,向深处渲染,运笔如神,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又深刻的反映出乡下人的厚道实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这样接地气的生活积累,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笔下,透着乡下原汁原味的生活特色,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溢着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每每读起,那些场景,那些片段,那些乡亲,总会燃起我有关周至,有关童年、有关青春的美好记忆。那一段段金色年华,那片蓝天净土,那些父老乡亲,是我们一辈子都丢不掉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纯真的乡愁中。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故乡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的作品饱含着厚重的情感色彩,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沉稳朴实的文字风格,无不体现出他真诚坚韧的农家品格和浓烈的怀乡情结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这样的文字,脱离了高雅文学的矫柔造作,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玑珠,带给我们纯净质朴的文学感受。

魏志祥先生的作品之所以真实可信,鲜活生动,触人心弦,是他真正靠着踏踏实实的生活实践获得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孕育的。他从不同角度描绘乡村的生活风貌,再现已经无法再生的生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乡的历史状况及其不同方面的进步。他坚持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为家乡这片文学艺术的沃土付出了自己的艰辛和汗水。

周山至水,翠峰青山是魏志祥先生一生都走不出的故乡、写不尽的源泉,对于集教师,作家于一身的他的人生而言,就意味着漫漫长路为文学献身,他将在故乡的热土上,继续泼洒着清新芬芳。愿他在文学路上越走越宽,创作出更多属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在欣赏他作品、人品的同时,更愿把最美好真诚的祝福送给他。

作者简介
何俊锋:陕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美术》原主编,西安市首届十大城市精英,中国最美退役军人,西安丝路商会副会长。曾任汉上至尊集团总经理,中菲投资集团副总裁。现任丰享戎商集团公司策略委主任,执行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