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督造船厂大事记
明洪武七年(1374),朝廷在山阳县河下镇北乌沙河口至韩城一线,以宋代遗下造船厂旧址,扩建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个造船厂。
明洪武十三年(1380),造船员工最多达一万多人,由工部派出机构河下提举司督理。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个主船厂和八个分厂全部建成,造船员工最多时15000余人,山阳河下船厂规模产量在全国三大船厂中名列第二,介于南京龙江船厂、苏州太仓船厂之间。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南京工部都水司,委托驻山阳漕运总督府所辖四个造船厂,建造沙船400只,以出远洋。漕运总督府派出胡宗宪、郑法增、邵玉昉等官员负责监造沙船。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大运河全线重新通航后,需大量内河漕船,清江浦成为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中心,从而使清江浦出现历时近400年造船业繁荣盛况,淮安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生产基地。
明永乐七年(1409 ),朝廷在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当时造船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明永乐九年(1411),清江督造船厂总厂在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朝廷命平江伯陈瑄造平底浅船三千艘,“以从河运,岁运三百余万石”。两年间,造船数目达5000只。清江船厂则由清江提举司综理,设置督理清江船厂官员时,设置工部厂、工部分司。
明正统元年 (1436 ),南京三十五卫所、浙江等都司、中都留守司、南直隶卫所运船,俱在淮安清江浦修改。
明景泰年间,淮安设抽分厂,向经过商民船只抽取竹木、铁、油等,折银以备造漕船。
嘉靖元年(1522),张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
嘉靖三年(1524),裁撤山东临清卫河造船厂,卫河总运船俱归清江造船厂团造,清江船厂成为全国最大船厂。
嘉靖九年(1530)邵经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督理船厂后,兴扩建清江造船总厂,并以漕运衙门各卫指挥贤能者,俱以本等职衔分理造船事务。
嘉靖二十二年(1543)朱家相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政清江督造船厂。
嘉靖二十八年(1549),西洋传教士在马六甲附近发现一只三四百吨重中国式沙船,三桅船头刻有标志:“山阳福兴船厂造”。
明成化五年(1469),屠勋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浦。
万历四十年(1612),漕运总督陈荐建议设立东河、西河两船政厅,由这两个船政厅管理全部船厂事务。东河船政厅由淮安府同知负责,西河厅则由扬州府同知负责。(《国榷》卷82记此事在万历四十一年3月乙酉) 东河厅管理南京、山东二总厂,西河厅管理凤阳、直隶二总厂。这两个船政厅都设在清江浦。
明天启年间,周一龙为工部主事,司清江浦船厂。
清朝在清江仍设有四大船厂,由东到西为江宁厂(明京卫厂)、山东厂(明卫河厂)、凤阳厂(明中都厂)、直隶厂(顺治二年改称江南厂)。江宁、山东二厂又称东河厂或下厂,由淮安府同知督造,称东河船政同知;凤阳、直隶二厂又称西河厂或上厂,由扬州府同知督造,称西河船政同知。
清沿袭明代旧制,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完成560艘内河漕船和50艘遮洋海船制造任务。
黄淮泛滥,阻隔漕路,造船物料无法运达,船政弊端丛生,清江船厂遂萎缩。
康熙九年(1670),该厂归并淮关后即废止。
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彻底关闭清江督造船厂,终止了近300年官办造船业。
清江督造船厂船坞码头依然使用,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过淮时,御驾龙舟驻泊在清江船厂(直隶厂)云薹码头。
咸丰十年(1860),裁撤南河总督,漕运总督从淮安府城移驻原南河总督署清江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停漕改折命令,保留每年从上海海运漕粮一百万石至天津,再改由铁路火车运到北京。
光绪三十年(1904)河运全停,裁撤“总漕部院衙门”和漕运总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漕运已停,裁撤漕运总督下各省粮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抚,驻扎清江浦,同年亦裁撤。
引子
清江闸。
晨曦微露,曙色初红。
东方渐明,照亮了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地标。这一刻,她被镀上一层嫣红色。这是这座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六百年古建。
常在清晨和暮色里来看,唯有这个时刻,大河的雪浪与内心的波澜才能找到一致的平衡点。
河面上的风有一种情绪,像惆怅的人在缓缓释放内心的焦灼与不安。
风吹河水,水色在日出日落间变化,朝阳升起,落日坠下,虽然艳美的色彩铺洒出荡漾的波澜,河水还是忧伤地徘徊、积怨、踯躅、哀怨,这种情绪是大河特有的情怀。只有靠近它、贴近它、用心聆听它,才能感觉出来。
一个念头一直在内心怂恿,像潮汐涨来时的层层叠浪,至死不渝:拍一部以大漕船为主题的纪录片,即像纪录片《郑和下西洋》一般。况且它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琢磨一部纪录片,大河的历史决定它的故事链一定不平凡。我在寻找这条故事链,这根链条就是故事的要素,它贯穿影片始终,并推动影片向前发展。但它又是迂回的、悬念的、曲折的,像这条河本身的走向和历史的轨迹一样。
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漕运、河道就是这部影片的雄浑主题,堪称历史的精华。河道与漕运、漕运与河道,就像两个不可分割的段落,交融重叠在一起。它属于皇家,也属于黎民;属于官府,也属于社会;属于湍急,也属于平缓。更多的时候,大河则从平民视角讲述它的故事,因为激荡的水波纹里,有漕船船夫沉重的船篙、有纤夫汉子滚动的汗珠、有码头扛夫弯曲的脊梁、有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市井人等的生存欲望和辛苦快乐。
翻开上下两本的《漕船志》,于陌生的字里行间中寻找被大河碧浪漂浮起的船只,沉浸在浪涛桨声的拥围里,而不能自拔。似乎是一种感应,能够感受到大河在文字间变幻着它的百样故事、千般风情、万种姿态,让人心绪纷呈。它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怀,蘸着河水,像血液一般注入我的身体,将我做旧,变成清江浦码头上的一块青石板或一根柱桩……这不是行为艺术,而属于心灵艺术。
这大约就是我迷恋于大河的缘故吧!
最先,我开始寻找一个叫“清江督造船厂”的地方。
这条河,注定与我命运相连。
就像水与水岸,土与土地,星与星空一般。
河,自远方而来。我的祖先来自北方,因黄河大水而流落淮水,栖息于此。到我这一辈,便成客土交融的品种。
诚如那句“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
清晨,从梦里醒来。周遭寂寂,倒影在水中缠绵交错着,像时光的波纹。长河如约,从远方纵贯而来。我的灵魂像船一样沉浸在大河中,从中汲取营养,感知季节,领略方向。
长河两岸,像水墨山水,袅袅炊烟,濛濛烟雨,桃李芬芬,笑靥如花,这样的景物,就叫家园。
居住的家园,一次次在翻新,在现代化的轨道上飞奔,越来越城市化。
但那弱小而焦灼的心,却常不知如何安放。于是,我们震撼,我们惊奇,我们崇拜,这就是现代化吗?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身处水岸闹市,经常会问内心:你被关爱了吗?被陶冶了吗?
每问一次,内心就感到拥塞而又虚空。
这座城市,像沿河的其他城市一样,沿大河两岸徐徐铺开,随季节更迭而变换霓裳。
春夏碧海千里,金秋金波荡漾,挥洒着厚重深沉的生命物语。
这条长河上下,从人文风情到地理物候,从光风霁月到水木清华,生命的坚韧与欢悦,沿途所有的色彩、气息和生活情调,在大运河的波光中向我们走来。
这座城市是从这条河上飘来的。
这里是清江浦的水岸,我最初寻找“大漕船”的起点即是这里。就像远航的漕船从漕船码头出发一样,一解缆绳,就能离岸远行。谁会想到这样的寻找之路,却是漫漫无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史书上称这条河叫“漕河”。
漕,乃漕粮、漕运。
向西望去,那里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口,她叫清口。
征自江南的田赋粮食经水路,皆要通过这里解往京师。
漕粮,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漕粮运输称漕运,漕粮运输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而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说文解字》言: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从水曹声。这一个“漕”字,道出其中之意。谷,必有稃甲。
稃从禾,或从米。稃甲,百谷之总名,粮食作物总称。
清江浦,乃漕挽之咽喉。
大运河的开凿,开启了一个恢弘的时代。
隋代从开皇四年(584年)起,开凿了贯通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省的大运河,即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重新疏通邗沟,加强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流域的联系,“商旅往还,船乘不绝”,沟通了整个中国南北。①
大运河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而生。漕运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以利用水道专业运输调运粮食,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公元60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从这一年起,隋炀帝治下的每一个省,都可以从水路到达。
这一年,连同洛阳到北方的华北运河,开始开凿。
公园611年,因为要对高丽用兵,需要输送大量军队和物质,这条新开凿的运河就成为战争机器上的一条重要输送带。②
尽管后世以诅咒的口吻批判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但大运河无疑是这位旷世帝王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至宋代,大运河“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③
漕运史即国家史、民族史、命运史。这条浩荡漕河承担起一个国家畅流南北、富庶强盛之命。
明兴,漕政之善,前代鲜俪,而法例宣朗,又足以善其政于无穷。
永乐六年,令遮洋海船运粮八十万石于京师,其会通河、卫河以浅船转运。
永乐十年,尚书宋礼以海船造办太迫,议造浅船五百艘,拨运淮、扬、徐、兖等处岁粮一百万石,由会通河攒运,以补海运一年之数。是年十月,宋公礼奏,海运粮储,每年五月太仓开洋,直沽下卸,秋间回京。船只中多被损坏,亦有漂失不见下落者,俱用修理补造。分派江西、湖广、浙江等布政司,并直隶徽州等府,近水产木处所军卫有司相兼修造,俱限次年三月终完备,驾赴太仓应用。④
永乐北征,馈运压力升级。重疏会通河,是来自地方的推动,“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此前卫河运道的使用,更是来自一名“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的建议。但是凿通清江浦,却并非罢海运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永乐十二年,令湖广造浅船二千艘,岁于淮安仓支运,赴京交纳。
永乐十三年,始罢海运,增造浅船三千余艘,一年四次,悉从里河转运。是年闰九月初三日,行在户部奏准工部咨,该本部奏:
“节奉钦依。里河运粮的船,着工部去湖广上头,再造二千只来,只在淮安装运,来北京便当。那太仓纳的粮,都着来淮安收贮。还着户部会官议得停当了来说,钦此。”⑤
明成祖明令“那太仓纳的粮都着淮安收贮”,将南北转运的起点放在了淮安。
皇帝与朝官们“奏议”:
北京所属官军,岁用俸粮并营造等项,军夫该支粮米浩大,每岁海运船约有一千一百余只,运粮八十余万石,到于北京,与北京所属该征税粮及开中盐粮,并会通河、卫河转运粮储,相兼供给。今奉前因查得,会通河见运粮止有浅河船一千三百余只,每次可运粮二十余万石,于徐州并济宁两处仓支粮运赴北京在城仓,一岁可运三次,共该粮六十余万石,比与海运粮数不及。若添造二百料船,共辏三千只,专于淮安仓支粮,至济宁交收,却将二千只于济宁仓支粮,运至北京,一次该运粮四十万石,往回约用五十日,自二月起至十月河冻止,可运四次,共得粮一百六十万石。⑥
官员禀报:河运漕粮,比与海运数多,又无风水之险,既快又便捷。因漕船造办未完,淮安等处贮粮米不甚多,可令户部将浙江布政司所属嘉、湖、杭三府,与直隶苏、松、常、镇等府永乐十三年秋粮,除原存本处备用,及起运赴京,并供给内府等项之数,照旧不动外,将余下的漕粮并坐太仓该收海运粮米,尽数改赴淮安仓交收。
同时,将扬州、凤阳、淮安三府秋粮,每年定拨六十万石,徐州并山东兖州府秋粮,每年定拨三十万石,俱赴济宁交收。工部差官催造船只完备,自永乐十三年为始,依拟里河转运,却将海运停止。
所据退下海运官军,俱令于里河驾船运粮。及照前项粮储,每岁若令径赴北京在城交收,其通州至北京陆路往回八十余里,转运迟误,合将所运粮储止于通州仓交卸。令天津并通州等卫差拨官军,专于通州接运至北京。及行工部并北京工部取勘,淮安、济宁、通州三处建仓厫,若不够开支,计料盖造,庶不迟误。
成祖皇帝批下圣旨:“是,钦此”。⑦
里运河,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人工运河,位于里下河西侧,俗名里河,因北至淮阴,南至扬州,也称“淮扬运河”。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170余公里。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⑧吴王夫差筑邗沟,南引长江水,中段利用武广湖(今邵伯湖)、陆阳湖、樊良湖(今高邮湖)水,东北出博芝湖(已淤平)和射阳湖;北段引射阳湖水,到淮安以北的末口入淮河。这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人工运河,河道弯曲。东汉建安初裁弯取直,自今高邮直达淮安。隋大业元年(605)沿建安故道重开邗沟150多公里,可自扬州直达淮安。宋绍熙五年(1194)筑西堤180公里,分开湖河。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奉旨在清江浦觅漕运之地。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
清江浦由此成为大明朝国家依赖的漕粮转输中心。
清江浦与淮水相隔,漕舟有车坝沂、淮之险,并至清江浦五十里,如何顺利、便捷转输漕粮?
据宋雍熙年中,转运使刘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后任乔维岳在此基础上开挖沙河,开河自淮安至清口六十里远,舟行便之。陈瑄访询故老,寻乔维岳故道,沿沙河故道,凿渠引水,置四闸以通漕,导湖水以达清口,自是漕舟南北沟通,一路舟行,无车坝之危、风波之险。⑨
宋代淮扬运河。淮安、清江浦、山阳湾、沙河、磨盘口景象历历在目。沙河为宋乔维岳所开故址,陈瑄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到淮河边上鸭陈口,凿渠20里,把湖水引入淮河,与北岸的清河口相对,始有清江浦。
这是一条不断开发通达的河道。
这注定是一个清明时代的发端。
里运河的繁盛期到来了,三千里帆影,云蒸霞蔚,掩不住盛世芳华——
地理环境的改变,成就了沿岸一座座城市的辉煌。
东汉及元代以后,大运河裁弯取直,修建成了长达1782公里、跨越10个纬度、沟通5大水系的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北方京畿与富庶江南一线贯通,南北对驰。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江南。
漕运兴,运河通,百业旺,中国在地理上的东西格局变为南北贯通的新格局,大运河成了中华大地上强烈搏动的主动脉。
陈瑄开凿里运河,为清江浦在崭新的国家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里运河通了,中国南北血脉由此畅通;
——里运河活了,国家精气神由此鲜活;
——里运河亮了,整个运河沿线城市容光亮丽,意气风发;
清江浦与里运河相伴,由此奠定了600年风光繁荣。
尤其经明清两代王朝,作为国家漕粮重地,成为南船北马、五河要津的大码头,并跻身于十八座运河名城之列。
欣欣向荣的里运河,既有水利万物的温润,又有开天辟地的气魄,更有运河经济的繁荣。如今,里运河畔臧家码头河堤,正是通京大道的起点,见证着运河滋生下的清江浦,当时是何种气象。
漕运,成为清江浦特有的标记。
运河拍岸的浪花,遮天蔽日的帆樯,无数沿河而筑的建筑,以及祭奠河神的庙宇道观,都顺着河岸铺展开来。
一座大粮仓屹立在河畔:“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袤凡四百九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五十四步有奇”,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周垣则几屹如城墉,色且积铁然,盖水次诸仓所未有者。”⑩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粮仓的建立,以其庞大的建筑学体量、象征意义的威慑感,完成了“天下粮仓”国家漕粮转输中心的奠定,这种奠定对于国家制度如此重要。
“米麦江淮贵,金钱帑藏虚。”○11漕粮的转输,漕仓的扩建,漕船的麇集,“舳舻国命,仓廪军储”的经济后盾,使得她的创造力开始显露出来,城市的活力通过繁忙的水道彰显出来。
当从南方来的漕船在码头上卸下漕粮,运进常盈仓;满载漕粮的漕船,又由清江浦出发,向北航行,送进京城。这种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品格,让她与那些原本即是农耕特征的城市一下子区别开来。
明宣德二年,朝廷议准各处运到清江船厂的油麻、铁炭等料,俱送淮安府阜积库收贮,出给实收,呈报分司,以便支放。
清江浦与淮安府成为一个全国造船材料集中的大仓库。
宣德五年,朝廷准奏运粮官军船只,南京、中都及南直隶卫所,于淮安厂修理;山东等都司卫所,于临清厂修理;湖广、江西、浙江都司,各回原卫修理。
将浙江等处民粮该征者,尽数起运,量拨淮、徐、济宁等仓收纳。
宣德帝圣旨:“是。便写敕与徐恭、王竑、徐有贞,上紧去整理前项粮船,今年务要过尽。”○12
此时,全国漕粮运输已成一个收支有度、调拨转运的大体系。
而清江浦、淮安屡屡呈现在皇家和官议的典册和朝笏上。
古往今来,大河横陈,一线近海,贯穿了5大水系,流经6省18市。
2500年间,大运河联通南北,因“国运”起伏而几经衰荣。流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然终结,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时代已然开启,闪烁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这条大河,现今国家定义是:国家统一的保障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文化融合的主纽带、沿岸城市的母亲河、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之河,不仅催生和承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夺目的文化景观。○13
水运通,城池达,商贸兴,风调雨顺。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如此卓然盛景,便如水淌来。
“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
大河沟通了内地和外贸关口,使得出口瓷器、茶叶、丝绸、进口珠宝、香料和棉毛制品都能通过它运往海港、丝绸之路或者流向内地。
得益于“黄金水道”沟通南北的功能,大运河馈赠给了人间一座座繁华都市。
处于三千里运河上的黄金节点,清江浦的地位始终处于垄断阶层,令许多城市不得不投来惊羡的目光。这里东临大海,南望长江,纵南汇北,成为连接中国南北部与东西部水道的交通枢纽。明朝时,从江南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有300万石左右,最高时超过400万石。光“漕船一万二千多艘,漕军十二万多人”的壮观景象,就令人惊羡。
清江浦由此风生水起。
当时有“运河飘来北京城”之说,清江浦城又何尝不是如此?
淮北盐源源不断而来,经由运河南下北上,达于四方,且产量连年激增。明万历年间,以税收计,两淮盐运,居全国第一。
“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歌钟饮傅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14交通的便捷、漕运的重镇、财富的聚散,使得清江浦这座城市迅速增量,扩大规模,进入富甲东南、流金淌银的富庶状态。
把漕船放大看,即是这个国家的航船行驶在历史的航道中。大河饱蘸清澈之水,在时光的碑铭上书写下隽永的文字,镌刻下国运昌隆的印记。
有了里运河的青睐和滋养,沿岸新兴城市迅速崛起。
长河笔直,波澜壮阔。从北至南一路绵延,在北通州与南杭州之间,画出一道悠长的弧线,推出了一方水韵绿洲,形成了一串串碧玉翡翠、葡萄串珠式的运河城市。
清江浦,借助长河水运之便,左右逢源,长袖善舞。
翻开历史的典册,于字里行间细看,600多年前的一切仿佛都生动起来——
“畚锸经营苦,帆樯日夜过。水争廛市绕,官比士民多”。这幅景象在眼前铺展:舳舻蔽水,帆樯遮天,舟车麇集,百货如山……
河道总督府等官府机构沿水岸排开,中转漕粮的水陆码头人山人海,青石台阶上穿梭着运输漕粮的漕丁,船工、脚夫、船家忙得不亦乐乎,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排满了街头巷尾,大小官船、商船、民舫、舢板、划子,往来河上……
各色人种,南来北往;万千货物,琳琅满目。四方财源汇聚于此,灯花繁盛又散向四面八方。就像一座宝库,她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汇聚了茶艺、饮食、戏曲、宗教各色文化,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泣当年胜迹留。
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
晴烟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输上国筹。
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15
清口枢纽的形势图。从图中可以读出清江浦与清口枢纽的依存关系,更能看出三千里运河漕运的艰难与险峻,当一粒粒饱满的漕粮穿闸过坝、盘桓水道、运抵京城时,皇家可知晓这步步艰辛的汗水和泪滴?
清江浦不仅是一道清秀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不竭的精神之源。
她活色生香,钟灵毓秀,充满古韵诗意,更是鲜活灵动。大运河成为流动的血脉,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碧水长河,以其鲜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节奏,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基于长河的功能与地理的形胜,以敏锐之心将生活的活力转变成丰满的载体、优越的情感与柔韧的思想,就像从大河畔崛起的城市一样,更具独创性、别异性,更具有文化的深刻性,并以不断掘进的姿态,把跌宕起伏的变化与创新写进长河深处与人心里,刻在历史的记事簿上。
清江浦人变得心胸开阔、目光远大起来,南北口音中,外界的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汇,新旧思潮在这里碰撞,各种新奇的故事在这里传诵,人们的目光中流露着追求新生活、沿河走世界的兴奋与憧憬。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16读诗,能读出怨气,更能读出此河的重要性。
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历经了军事枢道、运输航路、文化纽带等多重身份的转换,目睹国运兴衰,大河是见证者、亲历者、开拓者。
由大运河而滋生的漕粮转输、河务、造船、盐运等产业如日中天,因河而兴的农耕文明彰显出崭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为整个国家所倚重。
里运河,一路流淌,它兴奋地注视着一切。
【注释】
① 《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第24页
② 《隋书》卷24页18
③ 《唐宋帝国与运河》全汉昇第13页
④ 《漕船志》卷之六
⑤ 《漕船志》卷之六
⑥ 《漕船志》卷之六
⑦ 《漕船志》卷之六
⑧ 《左传·哀公九年》
⑨ 《漕船志》卷之六
⑩ 《常盈仓周垣记》胡瓘
11《清江浦》清·顾炎武
12《漕船志》卷之六
13《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蔡蕃著《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出版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10月
14 《淮阴曲》明·蔡昂
15《清江浦》明·方尚祖《淮安府志》第22卷32页
16《汴河直进船》唐·李敬方,唐文宗时任户部郎中。“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