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小事,善做小事
——探寻习近平同志上海足迹(十九)作者:维我中华
习近平在上海任职时,经常告诫干部:"解决民生问题是为政根本,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要求干部对群众充满感情,能做小事,善做小事,切实把广大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
习近平从当大队党支部书记起步,
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深知民生疾苦。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
能做小事,善做小事,是他一贯的追求。
即使到了中央工作,他也仍是如此要求:
在中央的会议上,一次就把六件"小事"研究。
其中普遍推行的垃圾分类制度,
就曾解除城市生活中多少人的困扰。
他到上海考察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
正碰上居民区党组与工作人员交流,
研究如何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
他要求上海这项工作要带个好头!
垃圾分类一时成了上海的"新时尚",
《管理条例》实施后,整体初显成效。
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远超预期,
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有80%达标。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再发指示,
指出事关群众生活环境、节约资源,
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要加强管理引导,形成共识,养成习惯。
(二)
"共建共享"的理念,习近平也不断强调:
"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尽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活的美好。"
他勉励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说道:
要带头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引领社会形成文明的新风尚,
共建共享生活家园的和谐美好。
他在上海九次党代会报告中说: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解决好,
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他在黄埔区调研时也说道:
要坚持不懈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
完善就业援助和救助帮困体系,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实现共建共享。
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这样分析道:
一个好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讲究辩证法,
正确处理好活力和秩序之间的关系。
(维我中华2024年5月日晨改定,敬祈读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