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烧饼偶记

早餐吃罗圈烧饼。郑晓红 摄
说起故乡的美食,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些包装精美的白洋淀特产,而是一种很普通的小吃——吊炉罗圈烧饼。这种烧饼在当地的早点摊上很常见,人们总喜欢买上那么一两个,然后再要上一碗豆腐脑儿,便是一顿物美价廉的早餐了。
平素很少光顾这些街边小吃摊,总觉得不如自己做的放心,但这罗圈烧饼却是例外。有时是来不及做主食,或是许久不吃便觉得仿佛少了些什么,便毫不犹豫地去买上几个。
卖烧饼的是夫妻两个人。老板一般负责打碱、揉面,然后把面擀成一个大大的面片儿,刷上一层油,再撒上盐和自制的五香粉;只吃得出花椒面和茴香籽,完整的配方便无从得知了。之后把这张撒好调料的面片卷起来,用刀均匀地切成一条条,也就是所谓的“剂子”;再将两个剂子摞到一起,用一根筷子从上面一压,然后一抻,顺着一个方向拧几下,就成了螺旋状。最后在涂了油的案板上略微用力一摔,再提起来转那么几转,最初的面团就这样“魔术”般地变成周围一圈圈叠绕,而底儿只比纸张略厚那么一点的样子了。通常,这个时候老板娘也会帮着一起做。接下来就是烘烤了。将做好的烧饼坯放进胶泥炉的饼铛上,再扣上已用果木劈柴预热的半球状胶泥炉盖,烘烤结合,只消五六分钟,一锅热气腾腾的烧饼就出炉了。周围的一圈圈焦黄微红,散发着五香面儿与面粉本身的混合香气,而那烧饼底儿则是酥脆可口的;只咬上一口,便唇齿溢香。
这种烧饼是历史悠久的任丘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有时甚至特意买了用来待客。这样一来,想买到罗圈烧饼就要早早地去排队了,否则就得等上几锅;生意好的时候,则是买都买不到了。当地人都知道,罗圈烧饼和豆腐脑儿是绝美的搭配,不仅味道独特,吃完更使人觉得浑身暖烘烘的。因此即使是在冬天寒冷的大清早,在烧饼摊前也时常可见许多等候的顾客。
这对卖烧饼的夫妻两人分工明确,说不出谁的任务更重一些。看似男老板比较卖力,但从烧饼成形开始,就少不了老板娘的协助;烧饼出炉后,更是老板娘独自张罗,言语不多且十分有条理。人们最多会听到老板娘问“您要几个”“要等上几分钟”,然后便顾自忙活去了。老板娘的记忆力非常好,哪怕排队的人再多她也能记住顾客的次序和要求。烧饼摊与其他小吃不同,半球状的吊炉是它标志性的招牌,根本不需要像别的小吃那般聒噪地吆喝来招徕生意。烧饼摊的顾客大多是附近居民,大家边等烧饼出炉边聊天;那融洽的气氛,即使是再凛冽的寒风恐怕也要被驱散了。
若不是烧饼摊的常客,也许会讶异于老板娘只顾着给顾客打包,而顾客拎起烧饼就走的现象。其实,在盛烧饼的箱子旁边有个两头可以掀开盖子的小木匣,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匣子一边放的是面额稍大的钱币,另一边则是零钱。买烧饼的顾客通常都会拿着零钱来买,都是自己把钱币放进去或者找零。这时,老板老板娘是不会去盯着的,即使你要买十几个烧饼,而手里握的是一把硬币。
有时便觉得对这种罗圈烧饼的喜爱已不止于烧饼本身了,也许是更为烧饼摊前的氛围所吸引。如此小小的城市一隅,仿佛远离了都市的嘈杂和喧嚣,任何人之间都那么亲近自然,就连观看老板和老板娘制作烧饼的过程也成了一种享受,有时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到琴瑟之和的美。让我尤为喜爱的是那简单古老的木质匣子。在较为清净的时刻,稍稍俯身在木匣的旁边,屏息凝听;在那零零散散的钱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柔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