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零六辑「飘舞的剑」(5938辑)

三
总督府花厅。
原任总督吴棠、成都将军恒训、署四川巡抚事文格为新任总督丁宝桢设席接风。
吴棠:“宝桢呀,老夫年岁已高,已经请得圣上恩准,你来接替之后就要致仕回乡颐养天年。我记得去岁你得到紫禁城骑马之恩荣,并且授你头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左都御史衔,直接升任四川总督。老朽闻此消息后,心中甚是欣慰,日夜盼望你到,孰料你一拖半年,今日方才到任,究竟是何事将你拌住了呀?”
丁宝桢:“山东诸事累积,一时难以割断离走,而且又等朝廷定下移任日期,故才拖至今日。只是,蒙前辈错爱,宝桢才疏学浅,恐难当大任,还望前辈指教。”
吴棠:“这个你就不必过谦了。你前门接旨后门杀人,将皇太后最宠爱的宦官杀了,天下震动,四海闻名,如此敢为他人所不能为之事,才算得顶天立地大丈夫也!”
文格:“最令弟钦佩的是,宝桢兄两次治理黄河,拯斯民于泽国,解朝廷之忧虑,有人更称宝桢兄为万家生佛呢!”
丁宝桢:“皇恩浩荡,虽粉身碎骨不能报也!既为朝廷封疆之臣,万民悬望之吏,自应尽心竭力。文兄今次与弟对调而抚山东,断然会更有建竖。弟引颈以望呢。”
文格:“说实在话,宝桢兄,弟与兄对调,却好有一比。”
丁宝桢:“啊?”
文格:“弟是糠箩跳到米箩头,兄是丢开金碗端土碗。”

丁宝桢:“此话怎讲?”
文格:“唉,一言难尽啊。川省之难难于上青天,弟虽有制台吴大人支持,也没有少下功夫,却是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也。”
丁宝桢:“川省与东省,其贫富之别由来已久。宝桢来后,自应尽到努力就是了。”
这时,在座的成都将军恒训却是听不耐烦了,道:“不讲这些了!今天是宝桢兄走马上任,大家多说些高兴话才是。宝桢兄,我先敬你一杯!”
丁宝桢:“将军请!”
二人对饮,相视一笑。
吴棠:“好,宝桢,我也敬你一杯。来,请!”
丁宝桢:“谢前辈。前辈请!”
二人对饮,也是相视一笑。
文格:“宝桢兄,我再敬你一杯。请!”
丁宝桢:“文格兄请!”
吴棠:“文格。”
文格:“卑职在。”
吴棠:“那天我提的那件事情怎么安排呀?”
文格:“已经作了计划。”
吴棠:“给宝桢说一下。”
文格将侍从招过来:“去叫田师爷把那天拟的名单送来。”
名单送来了,文格送给吴棠:“请制台大人过目。”
吴棠看过了,交给丁宝桢:“宝桢,我们准备召集全川州县营汛以上官员来为你接风,你看看吧,就这些人。”
丁宝桢接过看了,想一想,道:“总共三百八十五人。耗银两千六百两。这已经不少了,不过还不止这个数。为什么?每个道府州县的官员翻山越岭来成都,无论是坐轿还是骑马,总要有几个人服侍。连人带马吃穿费用全部加起来,肯定是成千上万两。我听说全川上下都是府库空虚,何必来此一举!”

文格:“这是每一任总督上任的规矩,全川官员都要来见面,不好改变的。”
丁宝桢:“不过是让大家见我丁宝桢一面又有什么实在的用处?不如省下这笔钱办些要办的事。”
吴棠:“宝桢你就听安排,以后其他方面节省一点就是了。”
丁宝桢:“这笔钱怎么拿出来?”
文格:“府库的交接已经办了,现在却是要宝桢兄吩咐,方可取出银两。”
丁宝桢:“既然如此,我不同意用这笔银两。”
文格:“可是,对各道府州县营汛的通知已经发下了。”
丁宝桢:“那就再发通知叫别来了。”
文格对吴棠:“制台大人。”
吴棠:“宝桢呀,我看这件事就照他们的安排办好了。而且这一次也不只是欢迎你,还有与老夫告别之意。”
丁宝桢:“宝桢自然会举行一次在成都的官员会热热闹闹欢送前辈,不必来这次劳民伤财的举动。”

吴棠:“就算给老夫一个面子好不好?”
丁宝桢:“这个面子代价太大,望前辈体恤府库之难,算了吧。”
恒训:“我叫绿营银库出一半钱。”
丁宝桢:“绿营银库亦是国家公款,同样不可乱用。”
吴棠:“宝桢,难怪有人说你什么都好,就是不会讲究人情事故。”
丁宝桢:“长辈说得是,宝桢生性如此,没有办法的。”
吴棠:“你真的不同意?”
丁宝桢:“自然不同意。”
吴棠:“那好。老夫已经不胜酒力,告辞了!”
恒训:“我也要走了。”
望着二人的先后离去,文格:“宝桢兄,老制台大人和成都将军都生气了。”
丁宝桢:“不能说让他们不生气就浪费国家资财呀。”
文格:“你呀,宝桢兄,将来你难免害了自己。”
丁宝桢一笑:“我吗?不怕!”

图片提供 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