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风云
四十八丶“四丶二九”
1942年4月29日凌晨一点左右,冀南军区情报科副科长程诚向军区领导报告,第十九团发现大营附近的日伪军夜间集合,情况异常。但对于这一情况,军区领导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敌人不过是进行一般性的扫荡。因为机关刚刚转移到新驻地,敌人不会这么快就知道,所以就没有马上转移。29日拂晓,十九团又向军区报告,枣强丶王均丶大营出动了大批敌人,由王均向南推进之敌,于饶阳店以北地区与十九团展开激战。该团转到绕阳店附近时,又发现另一股敌人向饶阳店推进。
早7时,驻在油故村的我21团,也与由大营之敌一部发生交火,该团发现以后,以一个连阻击敌人,主力向西转移。当他们进至沙窝村时,又与由垂扬丶大高村出动之敌遭遇,于是,该团又折向东南方向转移。
这个时期,由于缺乏通讯工具,和必要的训练,长期在敌后打游击的抗日军民还不习惯协同作战,遇到突发情况,经常是群众各自跑丶民兵各自干丶部队独立作战的状况。其实这时,新7旅旅部,十九团和骑兵团之间才相隔5华里,可是在没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各部队没有协调共同行动,而是独自作战。反之日军这次是有严密组织,各军协同大规模的合围行动,导致我军非常被动。
十九团上报敌情以后,迅速行动起来,从饶阳店附近向西穿插。这时敌人还没有完成合围,各路出击的敌人间隙还比较大,所以第十九团从大营和枣强之间出动的两股敌人之间,顺利地穿插过去,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新七旅骑兵连从饶阳店北侧转移到盛树林附近,与大营出动的一股敌人遭遇,他们边打边往北撤,过了清凉江,甩掉了敌人,转移到陡河,谭家村一带。
驻在兀兰屯地区的骑兵团,也发现由郑家口之敌分两路向西南压来,曾玉良团长提出,现在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合拢,以骑兵团的机动能力,直接向北穿插,就可以从东北丶西北两股日军的结合部之间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况玉纯政委说:“现在军区总部联系不上,情况不清楚,应该向南面的总部方向靠拢,掩护总部机关突围”。政委的意见更具有全局观念,所以就这么定了。军区总部他们正在采取什么行动呢?骑兵团也不知道。最后决定由曾玉良团长和政治部主任徐青山带一连沿着卫运河西岸寻找,况政委和参谋长带3个连沿大路向南行进。正是况玉纯政委的全局现念,对冀南军区的突围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第19丶21团和骑兵团交火的枪声,使各路合围之敌加快了前进速度。这时,军区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报告说:西丶北两个方向都有敌人,北面的敌人更多,郑家口方向已发现了敌人的坦克车和摩托车。据此情况,军区首长一面组织进一步侦察,一面指挥特务团和党政机关向南转移,向十二里庄一带靠拢,集中力量寻找敌人薄弱的地方实行突围。上午十时左右,机关部队汇集到十二里庄附近。
因是春季,地里的高杆农作物还没长起来。平展的旷野上聚集着冀南军区机关丶冀南区党委机关丶冀南署机关丶军区后勤工厂丶军区医院丶行署文工团丶冀南报社丶冀南银行丶冀南报社丶冀南财校以及从各地来总部培训丶学习丶开会的干部群众,人数估计不下三丶四千人。掩护这一大批没有战斗力的男女老少人员,只有军区特务团。这个团有7个连组成,缺少武器,战斗力也不强。
军区派出去的侦察员都回来了,所有方向上都有敌人。军区首长意识到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敌人搞的是“铁壁合围”,而且包围圈已经构成。据侦察员得来的情报,武城出动之敌早已占据巩庄丶宋庄丶商庄等地,等待堵击我军。由大营丶枣强丶王均丶郑家口出动之敌由北向南,迅猛扑来。由南宫丶垂扬出动之敌已抵清凉江附近。由清河丶谢芦集出动之敌已抵进王行仗丶庙上丶寺上丶宋唐庄一带。四面八方的日伪军已步步紧逼,实施围攻截堵。
正是:
四面之敌来尾追,
日寇进攻又合围。
冀南军政历风险,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下节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