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祖辈人相传,这是一个龙脉穴,属金丝吊葫芦的风水宝地。在村子东南角有一座向南突出的小山头分为九层自上向下由大到小延伸沟底,称为“九莲灯”。又因其左右两条沟围绕两边,在山头处相拥直通沟底,也称“二龙戏珠”。巍峨高大的七星埻就处于最上层小长陵东边沟沿。
290年前,这个渭北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子叫兴隆塬,住着一家有数代传人的景姓富户,这家富户拥有大片良田房舍,日子非常富有。清朝雍正末年,一对来自村南山脚下兴隆河姓井的母子因生活所迫来到景家,儿子当长工干农活,母亲则为富户做针线活和家务,日子过的甚是艰难。
几年后,儿子成了家,日子依然很清贫。有一年他的妻子怀孕,到了冬月妻子将要临盆,可是家里缺吃少穿,生活难以为继,于是,一天大清早,他决定去蒲城县高街子赶集,买些生活用品。30里的山路,他赶到集市已近中午,饥饿加上天气寒冷,他四处寻找暖和的地方,来到街中一家当铺,将身子蜷成一团,躲避强劲的西北风。这时当铺柜台上,掌柜正在用刀剁银子,一块被剁下的银子“嗖”的一声不翼而飞。躲在柜台外面的他,猛然感觉自己头上的毡帽里飞进了东西,他吓得不敢动,掌柜在柜台上下到处找寻飞走的银子,伸出头看到柜台外下方一个被冻的瑟瑟发抖的男人,正一动不动的蜷缩在那里,周围并没有人,可银子却怎么也找不到,掌柜只有自认倒霉,不再寻找。过了一会男人站起身慢悠悠的离开,去往集市中心。当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毡帽翻下帽檐,果然在帽子里看到这飞来的意外之财。他喜出望外,就用这块银子买了小米和一些其它用品,然后急急忙忙往家赶。
冬月里夜长昼短,当他走下六里长的加录坡,天就快黑了,他急着向家赶,突然脚下被什么东西绊得打了个趔趄,奇怪的是绊了自己的东西并不坚硬,而是软绵绵的,就俯下身在地面上摸索,感到有些挂手,疑似一卷布料,心想拿回家总有用处。
井家大宅盖在五尺高的台阶之上,三间跨度的门房带有二层木楼,紧挨着里面是两对檐的四间厦房连接有6米多高的厅房,处于宅院最中心轴线上。厅房正面四扇高大的门,上部分套有各种图案的格子,镶嵌着福禄寿喜各种小图案,门下部木板雕刻着花卉人物,门扇下方有25公分高的门槛;进入厅房内,迎面是高大的四扇屏门,平时不打开,只有在婚丧嫁娶或迎接重要客人时才能打开,平常绕过屏门从两侧门进入,经过腰门到内宅;内宅对面八间房子分别住着儿女们;紧挨其后是更高更大带有二层木楼的三间厨房,半边住父母,半边用来做饭用餐,房后是花园。这是关中典型的五进院子,整座宅院自门房起每进依次提高约30公分,伙房台阶约在70公分。整座宅院内门窗各有不同的雕花,墙面也有砖雕,两对面厦房房檐全用铁丝网封着,麻雀飞不进院内,高墙深院的大宅还有防盗的功能。
在我们井家塬村,人老几辈口口相传相传井维耀是福星下凡,只要是他种的庄稼都会丰收。有一年他去高街子赶集,走到一个叫蛤蟆窝的村边,看到一个人在地里撒豆种,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我是井维耀…我是…”,他感到好奇,就问那人为什么总念叨自已的名字?回答说人人都传井维耀是福星种啥庄稼都能丰收,就想借他的名沾点福气。他听后若无其事的对那人说不会有那么神奇吧?让我来试试。于是接过豆种就撒了一大片,秋收时那人到地里一看,惊讶不已。自己撒的地块庄稼矮小稀疏,籽粒不饱,过路人撒的不但长势喜人,而且颗粒饱满,一比较两片庄稼差别太大,他想那个过路人会是谁呢?他该不是井维耀本人吧?真应了那句话:真人不露相,相见不相识。
据成书于2022年的“井氏家谱”记载:井维耀是广阳地域井姓的先祖,生有五子,前三子留在原籍井家塬,其后裔人丁兴旺、家业兴盛,分枝散叶到附近的井家河、井家堡、井家梁、东坡、长畛、北沟、胡家原曹河等村,并成为所在村主户。四子迁往旬邑县,五子迁往蒲城县兴镇六井村,井家塬井姓从一世传至今天的十三世。据老辈人常说,从前每年春节和清明节都有迁到外地的井姓后裔派出的多位代表来到井家塬祭祖扫墓、朝拜先祖,并要牵一只羊拴在老陵地,以感谢该村同宗后裔对先祖坟茔的保护。民国二十六年春节祭祖其间,来自六井村的五位井姓后裔趁人不备将供奉在井氏祠堂的老影轴扛走,在他们村上设堂供奉,不再来井家塬朝拜。如今老影轴存于六井村井氏后裔家,井家塬井氏祠堂1952年被拆除。井家前六代当官经商不乏其人,拥有大量钱财房产田地、富甲一方,势力日盛,威名远扬。在清朝中后期及民国初期土匪横行的200多年间,该村从未遭遇过匪患袭扰。
井维耀大儿子井宗源在乾隆朝官居户部主事、正三品,曾与人合伙在四川自流井做食盐生意发了财,将赚的银子运回家乡埋在井氏祠堂,人称井家老银子。道光年间在蒲城大十字巷修建井宅,并扩大家族产业,去世后魂归故里井家塬。宗源次子永年在甘肃省镇原县做知事(县令)多年,卸任归乡后,其出行时使用的开道锣迴避肃静等仪仗物件一直保存在井氏祠堂到1952年。
1840年井永汲在父宗源去世后,主政井氏族务,时在蒲城县赈局当干事。几年后得知埋在祠堂的老银子被井氏一不孝子盗窃,随令将所有银子运往蒲城井府保管。1887年恰逢光绪三年年馑。据历史记载:“丁丑奇荒”是由北方大旱引起的,北方九省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灾民多达两亿。父食其子,母食其女,弟食其兄。仅饥饿而死的人就多达1300万人,悲惨至极。井永汲宅心仁厚,提议县府赈灾,并拿出井家积攒的银子,设粥棚放舍饭帮人们度饥荒,拯救了不少饥民。三年饥荒赈灾掏空了他的家底,几十万两白银消耗殆尽,还欠下了不少外债,自己也不久亡故,家道由此败落。1902年其子井岳秀与井勿幕分家,井勿幕因债务无法应付赴日本留学。1905年7月24日,井勿幕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同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并带上孙中山写给其兄井岳秀的亲笔信回陕西开展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