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新疆马兰基地爆响了撼动世界的惊雷。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然而,在1996年之前,任何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马兰的痕迹。直到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马兰基地的名字才逐渐被人知道。
马兰,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其实背后隐藏着惊天动地的秘密。它是指新疆的马兰基地,真实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代号为21正军级单位,也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28257”背后,隐藏的就是我国核武器试验的重大机密。开花,暗指原子弹爆炸,而2856、2857则是基地28号信箱的两个分箱号,是马兰基地对外联系的唯一通讯方式。
为什么要在如此隐蔽荒芜的地方建设核武器试验基地呢?这源于建国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威胁,加强国防力量,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势在必行。1958年8月,由共和国首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张蕴玉将军带领的绝密勘察大队,深入戈壁大漠,为试验基地选址。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苏联专家选定的核试验场地并不合适,因为场地较小且周围有文化瑰宝,如千佛洞、烽火台、汉长城等。一旦在此试验,这些国家瑰宝将不复存在。因此,张蕴玉将军坚决否决了这个地点。
随后,由于苏联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并撤回全部在华专家,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选址不得不从头开始。勘察大队从敦煌转战新疆,最终选定在茫茫戈壁的最深处、古楼兰国的消失地、死亡之海罗布泊腹地建立试验基地。这里地势荒凉,人迹罕至,是进行核武器试验的理想场所。
马兰基地的命名也富有深意。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当时正值马兰花盛开,张蕴玉将军便为基地生活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马兰。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基地环境的艰苦,也寓意着基地人员坚韧不拔的精神。
为了保密,当年数万人接到命令,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干什么,不能跟家人打招呼,不能留纸条。上万名解放军官兵、科学家、技术人员、工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戈壁滩,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直到多年后才被公之于众。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马兰基地一片欢呼。为了庆祝试验成功,但又要做好保密工作,只能将密语加入童谣,唱遍大江南北,来传播胜利的喜悦。两年后,我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两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多。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坚定决心。
在马兰基地,每次执行核试验任务时,工作人员都会写下两份书信:一份是决心书,表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另一份是交代书,实际上是遗书,因为他们深知任务的危险性和可能面临的牺牲。有人形容他们是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却坐着隐姓埋名之人。在马兰烈士陵园里,长眠着400多位为祖国国防事业现身的英烈。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功勋将永载史册。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千里戈壁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马兰人的奉献和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作者简介
孙学江(曾用笔名与昵称:樵夫、浩然、稼祥、东方、山东冠县孙学江等!)1983年10月入伍服现役,1985年11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7年4月退出战场,1989年4月退出现役。
人生感悟:“岁月碾压欲成泥,成形煅烧方成器。生活沉淀一杯酒,完美无瑕做传奇。”
我是诗人,但我却没有诗人的基因;我不是诗人,我又总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完美,记录生活。时日久了才知道,“大道至简,诸法自然,与时俱进,因果相传。”种下大豆不会收玉米。所谓古时候女人裹小脚,成吉思汗的赏罚略地,都是利用人类的欲望洗脑就范,成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做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人来说,几十年后都是黄土一捧,或随人类社会青史留名,或随光阴岁月默默无闻。所以,只有时代英雄,没有英雄时代。
在这里有个观点说一下: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个是旧事物的灭亡和嫁衣,道理都知道,但细思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