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问】 海韵 沐子 李玉 周易世家
【责编】心海
【推送】诗艺天空
【图片】沐之 听雪 崔怀强

【作者简介】李永玲笔名心海,网名静海心海,天津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诗词百度可搜,散见《天津日报》《海河文学》《七月》《中国新时代作品集》《山风》《中华诗魂》纸刊及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与各微刊微刊;入书《2020各省市优秀作品选》《诗词楼阁》《中国新时代作品集.共三卷》等。著《写诗的女子》《心海诗词集》。都市头条【诗艺天空】创刊人。

战争的回响 铿锵的诗篇
一一品读刘登荣邮轮日韩之旅诗词之《七律 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作者 李永玲(心海)
2024年3月27日至4月5日,刘登荣老师与朋友参加梦想成真号邮轮日韩十日游,从北京乘高铁到天津,自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程东渡,经渤海、黄海至日本海,经停并游览日本福冈、韩国州岛,往返行程约2700多公里。沿途海域辽阔,蓝天白云,舟帆点点,岛景旖旎,邮轮豪华,刘登荣老师感受独特,遂创作古典诗词十二首,以永久珍藏他那段一生难忘的邮轮之旅!
刘登荣老师现居北京,赴日韩之旅天津是必经之地。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
刘登荣老师从津门经过的这次邮轮日韩之旅,创作的十二首诗词中,竟有五首是描写天津的风景名胜,可见天津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笔者拜读《世界名人会 名家特刊》刊发“刘登荣邮轮日韩之旅十二首诗词”后,深感自己才疏学浅,没有资格夸奖刘登荣老师诗作之大气磅礴,仅其深情豪迈的气度就足以令我慨叹。笔者也是天津人,刘登荣老师佳作描写的天津市的这些地方也曾去过,看后除了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外,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敢着手下笔,也不知从何下笔。
刘登荣老师以军人独特的慧眼和爱国情怀,抓住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瓷房子、天津意大利风景区、海河文化广场和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这几处典型之地进行描写,可谓是抓住了天津风景名胜的重点,抓住了天津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描写平津战役纪念馆,更是豪迈壮阔、意义非凡的点睛之笔,给人荡气回肠、久久回味之感。他在
《七律 平津战役纪念馆》写道:
嵬伟丰碑刺碧天,
广场巨塑透烽烟。
三方突垒金汤破,
百万围城古迹全。
领袖鸿猷铭战史,
铁军骁勇猎旌旃。
馆藏一股英雄气,
再造乾坤势策鞭!
首联“嵬伟丰碑刺碧天,广场巨塑透烽烟。”相信数以万计的人都参观过平津战役纪念馆,见识过广扬上那银光闪闪、如剑锋般直插云霄的纪念碑,见识过广场两侧那巨大的凝聚着战争烽烟的群雕,见识过那银灰色巨大球形纪念馆主体建筑,这些纪念馆的外部轮廓与其战役纪念的性质,在其首联中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透烽烟”几个字可谓妙笔生花,用得极其精准,为下文的铺陈埋下了伏笔。
一般人写纪念馆,会浓墨重彩写馆藏的珍宝、历史年代或者写游客如织等等,而刘登荣老师却独辟蹊径,写平津战役的结局。其颔联“三方突垒金汤破,百万围城古迹全。”这两句,把当年解放军从三个方向,向天津城中心攻击,迅速突破被国民党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防,29小时即取得攻克天津的辉煌战果,以及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部队百万大军,包围北京,围城促谈,和平解放北平,保全故宫等众多文物古迹,取得平津战役伟大胜的史实,都形象、精辟的描写出来。其概括能力之强,描绘之生动,令人叹服!其视角实属首见,且文字精炼精辟,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更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再看颈联:“领袖鸿猷铭战史,铁军骁勇猎旌旃。”句中的“铭战史”、“猎旌旃”更显其诗作的大气磅礴,胸怀之宽广。看,领袖深远的谋划、伟大的业绩,已经铭刻在了战争的史册!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为人民解放用热血染红了的战旗至今高高飘扬!
尾联第一句“馆藏一股英雄气”,把人们的视角一下子从战火硝烟的战场又拉回到纪念馆。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有放有收,收放自如!足见其笔力之强悍,诗意之迭宕!最后一句“再造乾坤势策鞭”,实属点睛之笔——使人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收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给读者无限的联想,逐梦的期冀,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受到启迪,得到励志!
总之,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纪念馆的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感谢刘登荣老师雅正2024.5.4)
小编留诗赞英雄
赞刘登荣老师
文/心海
胸怀华夏兴衰史,情系人民励志章。
走遍千重风景秀,江山饱览墨馨香。
2024.5.4

【刘登荣老师简介】刘登荣:原籍四川,军队正师职退休干部,大校军衔。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解放军后勤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军事后勤理论专家、摄影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化部传统文化发展中心高级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品读军旅诗人刘登荣老师诗词《日韩之旅》有感 作者李永玲(心海)
2024年3月27日至4月5日,刘登荣老师与朋友参加梦想成真号邮轮日韩十日游,从北京乘高铁到天津,自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程东渡,经渤海、黄海至日本海,经停并游览日本福冈、韩国州岛,往返行程约2700多公里。沿途海域辽阔,蓝天白云,舟帆点点,岛景旖旎,邮轮豪华,刘登荣老师感受独特,遂创作古典诗词十二首,以永久珍藏他那段一生难忘的邮轮之旅!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刘登荣老师现居北京,赴日韩之旅天津是必经之地。
刘登荣老师从津门经过,一览之余,便抓住了天津文化最精粹之所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天津瓷房子、意大利风景区、海河文化广场‘’五处典型建筑各作一首格律诗。他的这次‘日韩之旅’一共创作12首诗,其中竟有五首诗词是描写天津的建筑,可见天津给刘登荣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笔者才疏学浅,没有资格夸奖刘登荣老师诗作之大气磅礴,单其深情豪迈的气度却足以令我慨叹。笔者也是天津人,刘登荣老师佳作中的这些地方也曾去过,除了心潮澎湃,波澜起伏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不是无从下笔,而是从未敢着手于笔下,不知何以下笔,从何下笔。
刘登荣老师以军人独特的慧眼和爱国情怀抓住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瓷房子、意大利风景区、海河文化广场和天津邮轮母港这几处典型之地进行描写。可谓是抓住了天津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描写平津战役纪念馆。更是义薄云天、豪迈精辟,给人荡气回肠,波澜壮阔之感。首联‘’嵬伟丰碑刺碧天,广场巨塑透烽烟。‘’相信数以万计亿计的人都来过平津战役纪念馆,见识过这银光闪闪、如刀锋竖立的纪念馆直插云霄纪念碑,下座像一座碉堡。青石为基,红砖砌墙,如一座坚固的堡垒,托起高耸直入云霄的银白色管体高层建筑,古朴与现代结合,看似不伦不类,却有相得益彰之妙。‘’透烽烟‘’几个字用的极其精准,妙笔生花为下文的铺陈埋下了伏笔。
刘登荣的下文却不浓墨重彩地写馆藏,更不写游客,这是常人惯常用的写纪念馆的手法,他却独辟蹊径写‘利剑’,请看颔联‘’三方突垒金汤破,百万围城古迹全。‘’一般人写纪念馆,会浓墨重彩写馆藏的珍宝、历史年代或者写游客如织等等,且赞叹不已!可是刘登荣老师却只用‘古迹全’一笔带过。看:三方突出的堡垒似一柄长剑,力破云天力破固若金汤的城堡,那百万精兵围城大战的故事古迹已经全部记载。古人称一座城池牢不可催,惯用‘’固若金汤‘’来表示。其气势独特,视角实属首见,且文字精炼精辟,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更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再看颈联‘’领袖鸿猷铭战史,铁军骁勇猎旌旃。‘’中‘’铭战史‘’’猎旌旃。‘’更显其诗作的大气磅礴,胸怀之宽广。看,领袖深远的谋划、伟大的业绩,已经铭刻在了战争的史册,中华人民解放军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战斗精神和骁勇善战勇于奉献的军人热血染红了烈烈军旗!
尾联‘’馆藏一股英雄气‘’又一笔收回。把人们的视角一下子从战火硝烟的战场中一笔拉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有放有收,收放自如!足见其笔力之丰满、强悍!最后一句‘’再造乾坤势策鞭‘’实属点睛之笔——使人不由想起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收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给读者无限的联想,希望和期冀,太励志了!拜读,赏学老师佳作!!!(附修改前文)

带您深度了解天津✍✍✍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贞�v二年(1214)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元延�v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兵经海津镇渡河南下,称帝后即将海津镇改名“天津”。永乐初年(1404~1406)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并建筑城池。清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6县1州,成为畿辅首邑。从明朝永乐二年(1404)正式设卫至今,天津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衙门迁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天津改为县,属直隶省。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天津改为特别市,此为设市之始。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1930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同年10月,河北省会再迁天津,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会迁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天津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津沽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天津市档案馆
现在的天津
天津市,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224]、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235]。截至2023年10月,天津市共辖16个区[93],总面积11966.45平方千米,市政府驻河西区友谊路30号。截至202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364万人,城镇化率为85.49%[243]。
天津市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市,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天津市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是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234]。
天津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设直沽寨,为天津最早的建置;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雍正三年三月七日,升天津卫为天津州,属河间府(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251]雍正九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下辖六县(天津、盐山、青县、庆云、南皮、静海)一州(沧州),1912年后天津府裁撤。[239]其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236]。
2023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7.30亿元,比上年增长4.3%[243]
2024.5.2

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官网www.21poet.com微信sclg6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