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缭绕大云山
李辉
汽车驶离平坦的公路,向着大云山的峻岭蜿蜒而上。随着海拔的升高,一边是峭壁悬崖,另一边则成了万丈深渊的山谷。
位于岳阳与临湘交界的大云山属花岗岩地貌,是幕阜山系西北支脉,主峰911米。湘北、鄂南道教名▽山,山中寺庙28座,人文景观有祖师殿、玉真观、观音古寺、三捷碑、烈士纪念塔等。这里被有些当地人说成没啥看头,但懂的都懂得这恰恰就是在身边的好风景。
山雾萦绕在山间,为静谧的山景增添了几分柔情。湿润的大地混合着泥土的清香,空气格外清新。清冽甘甜的泉水,从山道倾泻而下,汇成汩汩溪流。从山上俯瞰,远处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峰、古寺若隐若现,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也正是这林木茂密,临湘鄂边界的大云山,因其险要地形,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年代共产党在这里密秘发展组织,开展游击战。抗战时期大云山更成了日寇进入湖南的一道天然屏障。
1938年11月,临湘是湖南第一个沦陷县,当地一些士绅知名人士避退大云山。黄埔军校毕业的临湘忠防人王翦波,带过兵,曾任过湖北通山和浙江海宁县长,这时被大伙推举为临湘县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利用大云山打游击,誓死抵抗日寇。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发动了对大云山的扫荡战,拉开湘北会战序幕。王剪波带领的地方部队配合九战区第27集团军主动出击岳阳、通城、临湘等驻地日军。日军攻占长沙后,盘踞在大云山的王剪波又乘虚出动,袭挠日军的调动和集结,破坏交通补给线。恼羞成怒的日军集结重兵,分头进犯,向大云山区多处阵地狂轰滥炸。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调集各部从外线猛攻,经过苦战,击退日军,取得了反包围战的胜利。
是年冬天,王翦波陪同杨森上大云山检查布防。杨森回首湘北战事,感慨万千,决定在大云山勒石纪念。并选隆兴宫外一块大石壁,亲笔写下“三战三捷”四个大字。王剪波立即找人镂刻于石上,每个字笔道遒劲,威然有力,题款是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杨森题。为了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王剪波在大云山也修建了一座抗战纪念碑。
殷红似火的杜鹃,争先恐后地绽放在山野,为春天里的大云山披上了一层不同的色彩。旧的抗战纪念碑被推倒,在原地重建了一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来到三战三捷石碑前,碑石已是饱经风霜,但丰碑摩崖石刻依然保存完好。这多年来,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军队保家卫国的英勇顽强。不甘寂寞的说法抗战间接葬送了民国,成就了当下。还有如果先烈的后代没有过好,那是愧对先烈的,甚至认为仗白打了,先烈的血都白流了。丰碑无语,但风中始终抒发着是对以身殉国死难将士的景仰与缅怀。
站在历史风口,漫溯那一道道过住的沟渠。1944年11月,王剪波一部与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岳阳渭洞一带产生磨擦被歼灭,王剪波立即撕破脸面,国共争端硝烟四起。1949年春,王剪波升任湖南省保安副司令,因冥顽不化的反共立场,这位湘北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湘北王,在忠臣不事二主的意念驱使,大势之下仍不愿参加和平起义,又几经碾转由香港登机追随他的校长逃到台湾,最后在这边也没落下好名声。
微风起伏,大云山的雾宛如一层薄纱,在幽谷深林里弥漫一丝神秘。历史有时就是迷雾和谜团,虽然隐藏尘封的过往,但终究不容成灰。阳光穿透薄雾,山上万物像是被唤醒了一般。繁星点点的杜鹃犹如熊熊火焰,倾刻间照亮了山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