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宛在————余一书法临古系列所想起的
文/索盦先生
(写在前面)

临古,是学习书法的必修门径,但学好书法,临,临古,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如何将临帖中最值得自己吸收的养料,生发出一种不同于任何人,写的有极强的辩识度,这是学好书法的最难通道。
于是乎,临古,不断的在临习过程中,得出自己认为是最好,最值得,最为自己可以把控的笔画、结构,章法,加工成自己的书法作坊,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家一眼就认出是你的,很喜欢,有极强的推广与认购性,至此,你就真正成功了。


(书法临古中的感悟与所得)
1、不论是帖,还是碑,都有自己吸收的一个点,这样的点聚合后,就会是自己的东西。
2、有人在评价当代书法的好坏与丑书时,很忽略了碑帖关系与书写的味道。
其实,从敦煌写经与一些碑没有刻之前的书丹,可以看到书写的属性。甲骨文,殷墟刻字,龟甲文,以及金文,刻符,大体上都是先写再刻,问题来了,透过笔锋刻刀锋,与透过刀锋见笔锋,能否进行有机而统一的融合,是解决书写性的关钥。

3、有人要评当代书法六大家,或十大家,活着的。我想,里面有个细节,要分此人出生的年代,各个年代找十个,再在这些年代的名书家代表,找出不同的十个风格家,这样产生的代表书家才令人信服。目前,有人列出:王镛、何应辉、王冬龄、鲍贤伦、等作为六大家。
书法,由于近十年,各大高校都引入书法系,令一大批博士、硕士出身的人成为学院书法系的第一批导师(含讲师及副教授、教授),这批人又借扩招风,带出来了第一批院校书法专业的专科及本科生。这样一批人涌入各大中小学及培训机构,成为书法的重要传播者。

4、关于练字:
练 字,一定要脱俗,写得跟字帖一样,是初步的学习。像,只是学书法的开始。我们熟悉的书法朋友中,写得像,而不知变通的人,很多。比如,画油画的人,其眼力,临摹力,很强,也就是说,对着字帖很能写,也写得不错。离开字帖,则自己的字体很不成型,松散、歪斜,暴露出自己的平时写字习惯。因此,临帖的后面,写出的字,一定要脱俗,脱去帖里的样子,但要让人觉得你的每一笔有出处,就整体性上看,又不是某家的,属于你一个独特的体,这样的书法,才有个性,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练字,一直打转于颜柳欧赵,或苏黄米蔡,傅徐宠祝,没有跳出名家的框框,则永远是书奴,而不能称为书法家。真正的高手书法,是写出了自己,正如当今书界:王镛、石开、鲍贤伦、崔寒柏诸辈,字一摊开,不看落款就知是谁的。
5、本生而道立,道立而体存,体存而成象。书法古已有之,书法之难,最难在写出气象。求气象务必知其本体,这是活水源头。汉字为本,字乃本体,书写为用,得法见巧。书之道,在上法自然,中法人文,下法法帖。古人天天用毛笔,就是写字而已。现代人不拿毛笔,硬笔也几乎不拿了,用打字代替写字,能写好字才怪。就算一万小时定律,也仅得表象,写上一辈子者,所谓大家,或许方入道道。古人无法而法,自然而成。现代人为学而学,刻意而为。故学书为表,读书为本,诗书画印,旁及各类艺术,从中感悟书道,方为大道,大道若崎,行者稀希,前代诸贤,可能尽得一二,即可名万世而不朽矣。
——余一《再论书道》

6、【余一谈 书法之比肩 问题】
近日,书法家厚祥先生说的是大话,不是大实话。他说自己超过了于右任和林散之。当然我们不可断章取义,但听这话,是过了,过了,就是错了!否则,怎么说过错呢?
书法家的书法,每个人都创造了他的经典与传奇
今人无法比,也没有可比处,初心使命不同,学识修养不在一个层次。当然古人与古人也无可比处,要比,也是关公战秦琼,因为各人的经历不同。
不要与古人比,更不要与旁人比,要比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夜比,这才是自己搞书法的相对比较论。

7、意临宋人书法后的感悟
文/余一
书,古之六艺之一。它与现代人开车一样平常,也是基本功。但孔子之前,可能指贵族子弟,必须练,后来才发展到民间。对于书法,只要你有喜欢写好的心,就没有写不好的。
古人用毛笔就像今天的我们拿水性笔、钢笔一样,但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捧着手机乐呵,就会令真正的书写荒芜而慢慢湮灭。但好在今天有书法课,书法写字的培训与考试的一部分,才不会令这门绝技消亡。
唐代的书法是从汉晋中来,加以规范定于楷法,看初唐四大家的楷书,就像观士兵列阵,长枪剑戟,威严如整,其势巍巍,凛然不可侵犯,而我比较喜欢宋人的写意,很随性又有其独特醇美的厚重,她有理性与感性的交互,不像明人的态,狂放而扭曲,如傅山张瑞图青藤或伯虎的,宋的文人将书法推向了一个典雅而蕴藉的高度,书法的雅致与其个人的综合修养是步调一致的,大文人,大官员,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人人都是书法高手。王介甫的谨严精进,范文正的规矩超然,司马光蔡京等宰相的字体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欣喜耐读,而徽宗与高宗都有帝王家的贵气,许多名臣,人人都写出一首高超的字体。而苏黄米蔡四家就是杰出的代表。
尚意合理,理学与心学,在二程、朱夫子与陆九渊等人的提倡下,更是火热异常。宋代文化的这一重要特点,在文学与书画上,可以说是齐头并进的。所以,单单练习书法,并将这些人的诗文与字体特色,联系其时代的思想特点,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宋人的书法也与宋人的经济大发展,以及江南苏杭及成都天府之国等地生活方式的改观戚戚相连,这样看来,一个书法的切入,可以做出无数的好文章,就等大家去思考与揭示吧!

(诗说临古系列之感悟)

1、小楷兰亭序后
余一
兰亭万写又黄庭,魏晋精神见饾饤。
鍾繇千年田楷事,板桥通询问征明。
注,
小楷书法,以得魏晋风度及精神为佳,不论二王还是后来唐之法度,宋之法理,明之法态,清之复古,曾见怀素、郑板桥的小楷及敦煌的手抄纸本保留的墨迹,如今的田氏兄弟楷书,还有欧阳询父子,他们都是学习的榜样,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味道。
最后一句谐音:板桥通行文征明,但此处都是书法家的名字,也指书法之难,此路通、彼路亦通,路路通,方能写出自己的风格与味道,法度之外,有味,才是书法艺术之根本。


2、题临古系列——霍扬碑
余一
姬霍同家一自扬,碑文凐没辨书丹。
北魏勋名争雄起,心痕历历写难堪。

3、王右军之《兰亭序并诗》
余一
一纸兰亭千笔传,因人着相心向难。
我今刻画何如意,各写己情洞若禅。
注,兰亭墨迹,至今有“八柱”之说,也即历代研磨王羲之先生的兰亭后写得不错的,定武及敦煌也有抄本,今余一纯用碑体笔意写之,并附上右军大人当天所写的两首诗作,一四言,一五言,将之补齐,以备各位参阅。

4、题《荆州范刺史》
余一
方笔写来纵势颖,端严厚重见分明。
天成秩质忠贞孝,范氏荆州劲筑城。
注,此碑为近年发现,余得之于《汉唐拓印书画社微信群》,山东书法家孙俊老师发出,故对临之。此碑字体成纵向拉长,用笔以方笔为主,间以侧笔侧锋,遒劲有力,是临习北魏时期南方墓志不可多得的好资料,姑且收录《余一碑体研究库》!

5、谷雨书《孔明家书》三则
余一
谷雨花繁写诫书,谆谆明示耳警如。
无穷岁月犹珍重,清静卑以自牧初。


6、题屈原《离骚经》
多愁失爱写离骚,忧国伤怀沉汨潮。
大雅楚辞千载恨,清明有祭一幡招。

【其二】
滩声依旧诉湘沅,月冷星河黯世冤。
罹难怀沙沉碧海,民生太息至今繁。
其三
屈原故里离骚经,三峡秭归如画城。
一读诗行千滴泪,英雄蹈海岂敢轻。

7、余一临古系列之《雁塔圣教序并记》
诗/余一
大雁塔中玄奘影,译经不倦付流形。
润身滋物何方理,慧智之光印犀灵。

8、写圣教序全文
余一
怀仁和尚的夜色是透亮的
因为有右军先生的光
照进他的日夜思念
笔画纵横如意
祥和的氛围充满
我的春天是犯困的
午后阳光依旧明媚如初
可我的那杯奶茶在哪里
只有收拾好心情
运筹自己的一腔孤勇
把笔挥毫之间
流淌的是一份向往
收获的是那份轻松之后的沉重
你的春天很烂漫
但我仍在作茧自缚中呻吟
哀叹,穷愁
苦闷,肆意
发泄的口子很多很多
你的不怀好意,我
也领了
诗意的镜子
有时只留下“呵呵”二字

9、#余一硬笔书法临习《九成宫》
腊月临醴泉,静心入我筌。
回甘玩其味,何昧向之玄。

10、硬笔书法写兰亭
兰亭千写千人面,换骨无方点石金。
韵味最难形亦得,置身每读倍觉亲。

11、岁末笔阵图
余一
书翰硬行非阵图,乾坤附字亦屠苏。
知暖知冷如饮醴,何笑春风入笔橱。
注,书法,关键在思考,用脑,不在于天天死炼一气,因此我还在学习中,很少天天去练,只是兴致所致,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动,即可,以博大家一笑。

12、临米襄阳诗卷
余一
爱米如痴不觉归,笔亲墨妙意纵横。
险中求正唯妍道,心法襄阳又一程。

13、硬笔书法训练及教学
诗/余一
学子生涯原是梦,心源为厦书当梯。
苦口多训诚以念,路路可通愿可归。
其二
楷行创作付笔端,点画由心意纵横。
态度为师书是岸,人生处处考相逢。

14、题《余一书法选》
诗/余一
有形万象为笔留,一点一横正己忧。
无尽春秋何可贵,因余涂抹散心俦。
其二
笔下多情为何求,心慌宜静迹自留。
得闲草草三行泪,墨点寥寥解万愁。

15、题范刺史碑
方笔写来纵势新,端严厚重见分明。
天成直质忠贞孝,范氏荆州铸劲城。

16、余一临古系列之《雁塔圣教序并记》
诗/余一
大雁塔中玄奘影,译经不倦付流形。
润身滋物何方理,慧炬之光印犀灵。
其二
圣塔堆云托佛光,当年玄奘译经狂。
何当身化菩提泪,又照灵台摩诘煌。

17、《索盦诗集》之甲辰春月篇
诗/余一
魏体书来春月诗,
抑扬顿挫付心时。
风骚难就云天意,
苦吟亦歌发浩辞。
……………………………………
(完整的临古系列作品,可以微信视频号搜索“余一不二斋”专号!欢迎留言与批评指正!)
………………………………………
【创意】余一
【策划】犁骚客
【制作】淳熙,晓藜

【出品】一道诗艺总社 江西余一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