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那片清朗的蛙鸣作者:高志忠
每逢春意盎然的时节,我总会想起家乡那响成一片的清朗蛙鸣。
清明过后,当小河堤坝上的柳丝吐出新绿,在煦暖的和风中摇曳起那低垂万条丝绦时,春雨便细细密密地下了起来。于是,远处的小河、池塘,近处的沟渠、稻田,仿佛一夜之间,成千上万只青蛙憋足了劲儿,鼓着腮帮子大声鸣叫起来——“呱呱呱”,响声连成一片,犹如声势浩大的合唱。倘若是在宁静的夜晚,那蛙声便会显得更响、更亮,仿佛还挟带着池塘边青草的芳香,随着微风,朗朗地送来,让你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之中。
阴雨天的清晨,自家菜园用于灌溉的水井里,也会突然传出几声蛙鸣。于是,很快就吸引来附近的孩童,几个小脑袋围聚在井边,瞪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往里边探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水中倒映,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一只!”
“不对,看那边,还有一只!”
“我看看!呀,都是‘青冠儿’(方言,指脊背绿色的青蛙)!”
悄声议论的时候,水井里又响起清脆的“呱呱”声,凭借井壁的回音,显得更响更亮,极具立体感。在这格外响亮、动听的声音里,孩子们也随之欢呼雀跃。
“看到了吗?刚才那只‘青冠儿’叫的时候,嘴边还有两个大气泡呢!”
“我也看到啦,白色的,一鼓一鼓的,又大又圆!”有的小孩儿还喊来了大人,要大人帮忙捞出来玩。大人往往会提来水桶,把青蛙连水提起。此时,那青蛙似乎总是通灵性一般,乖乖地浮在水面上,待大人把水倒进菜畦的刹那间,它才一个弹跳蹿出一米多远,很快就掩蔽在绿色的世界里,再也不发出半点儿声息。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很伤感,因为那井里再也唱不出水灵灵的声曲;菜园子里也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生机。孩子们感觉索然寡味,当然他们也有办法,为了听到那清脆的蛙鸣,常常央求年纪大点儿的哥哥们,借到河边挖野菜的机会,设法再捉来一两只青蛙,藏在篮子里用野菜掩着,回来后放到水井里。于是,小园子里又响起阵阵清朗的蛙声……
是啊,青蛙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宠物,蛙声点燃了春天,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它给我清寂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成为我童年里春天的象征,也是春天美好回忆中的重要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著名的一首《西江月》,其中记录的虽然是江南夏夜,但因儿时对青蛙的那份特殊情感,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我总是能回忆起童年家乡那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
从清明到谷雨,按季来说正是青蛙闹春的鼎盛时节,可而今久居城市,听蛙声已成为一种奢望。周末去植物园,清澈的大汤河河水缓缓流动,两岸水草茂密。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一只青蛙呱呱地叫,我来了兴致,立即驻足,循声望去,却没有找到青蛙在哪,也仅仅只听到一声。即便我又屏息静静等待了很久,却再也没有声音了。
过去人们常常觉得蛙声太噪,并且以“蛤蟆吵坑”来形容声音嘈杂、腻味。如今,即便想再听一听那份嘈杂的喧闹,已是不易。嘹亮、诱人的蛙声,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渐行渐远。
昨夜,迷迷糊糊中又听到了那久违的蛙声,仿佛还挟带着雨夜的湿润,碧草的馨香,沁人心脾,让人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觉得十分舒畅、熨帖……一高兴,精神头儿来了,坐起,凝神谛听,是大功率机动车在马路上驶过的轰鸣——原来是南柯一梦。
但就在这轰鸣中,那动听的蛙声却分明已留在耳畔,久久不绝。我知道这声音来自于家乡,铭刻于心底,是留恋那些家乡的小生灵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许,我们只能在梦里去咀嚼和回味“蛙声一片”,那如歌如诗般的吟唱了……可童年的蛙鸣,却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那,属于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