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自有真情在
——珍藏在一台“标准”缝纫机里的军民情
文/云蒙山人
我来到并不陌生的香沟,是为了追寻珍藏在一台缝纫机里的军民鱼水情,也是为了铭记一段几乎淹没于历史长河的红色记忆。
这段故事最早记载于政协洛南县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洛南文史《石门专辑》,原题为《薛司令三进香沟》。2022年,政协洛南县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中共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合作编辑的洛南文史第二十九辑《红色洛南》出版,老文史专员吕三运供稿的《德记骡马店副经理薛兴军和麻坪香沟的不解之缘》,再次收录了这段往事。特别是两文先后提到的薛兴军司令赠送香沟富姓人家一台缝纫机的史实,引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香沟是洛南县原石门区孤山乡(现麻坪镇)娘庙村的一条小山沟,自刘新路入口进山,长约5公里延伸进云蒙山区。此沟进口窄狭,一条清溪顺沟而下,两岸悬崖陡壁,相传古时为香獐子出入之地,故称“香沟”。
我最早进入香沟,是在50年前由父亲带领拜访当时住在旧居的木匠富炳娃,所去之处即薛兴军司令当年隐居的富德升先先生旧居。现在,其孙富应龙(炳娃之官号)已于2000年在沟口大路边迁建新居,那台珍贵的缝纫机也一并搬到新居堂屋。

这是一台由陕西缝纫机厂生产的“标准”牌缝纫机。机头为纯黑色,中间缠有红绸布,上面沾满灰尘和油渍,足见几十年来主人对它的珍爱。轻轻拨开绸布,“陕西”二字跃入眼帘。接近面板位置,金光闪闪的铜制商标“标准”两字非常醒目,针脚距离调带纽显示“5、10、15……30”(毫米,笔者注),机头平面四周饰以近似葡萄叶图案。面板为浅棕色仿木纹板材,机架为深灰色铸铁,脚踏、转轮、皮带一应俱全。在问及能否使用时,富应龙之儿媳薛彩琴说:“能用能用,我去年还在上头做活呢。这机子我的一直用着,利活(当地方言,顺手,笔者注)得很……”
在堂屋的老照片里,我看到了奠基这段军民鱼水情的一位老人的照片。她叫梁梅英,原城关镇尖角乡庵底东沟人,嫁到香沟后,丈夫富德升早逝,她22岁守寡,独自抚养儿子富生敏和孙子富应龙长大成人。正因为她宅心慈怀,答应薛司令藏身富家,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薛司令就是薛兴军,乳名军娃,外号“薛胡子”,祖藉丹凤县茶房薛家塬,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与巩德芳一起经营“德记骡马店”,1946年5月任中共商洛工委委员,6月任陕南游击队副总指挥。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中原实围进入商洛,薛兴军任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后任陕南第二军分区(1950年1月改称商洛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3月下旬,薛司令一行3人从陕北经华县进山回商洛侦察军情,便装来到香沟,寻找落脚之处。当时,沟中居处富、吕两姓4户人家。在发现富德升家人忠实可靠后,便决定住在其家,由此和年龄相仿(1922生) 的富生敏(富德升之子)熟识友好。这次“隐居”香沟,薛司令一行3人昼伏夜出,在尖角一带秘密侦查,了解敌情,前前后后住了一月左右,这就是薛司令一进香沟。临走时,他们叮咛富生敏一家人:“我们准备解放这里,担心给你们惹麻烦。如果有人问,啥都不要说,就说这里没来过外人,我们以后一定来看你们。”

1949年5月,石门和(洛南)县城先后解放。伪华阳乡倪某负隅顽抗,纠结匪徒两次袭击石门,扬言要进攻县城。娘庙香沟地处两地交界的“拉锯地区”,更是人心惶惶。所幸香沟富家地处偏、人缘好,未因薛司令之事受到牵连。
这年6月,按照上级安排,薛司令率领商洛独立团与洛南支队开赴麻坪,一举消灭倪某武装势力。返回途中,薛司令和警卫员绕道香沟,再到富家住宿,和富生敏彻夜长谈,感谢当年的掩护之情。第二天清早,他们依依惜别,薛司令一再叮咛富家人:“以后有啥难处可到商县,去商洛军分区找我,我叫薛军娃。”至此,富家人才隐约知道当初借居的这些人都是“当兵的人”。
1952年,老实巴交的富生敏带着家人的问候,装上云蒙山区特产毛栗、核桃、柿饼等,两次到商洛军分区看望,才知道“人家原来是个大官”,但却从未提出任何要求。还是细心的薛司令发现一次逛百货商场,富生敏见到一台缝纫机时眼里放光,于是有了盘算。

第二次回洛南时,薛司令让富生敏捎一封信给洛南贸易公司的一位经理,老实巴交的富生敏二话不说照办。没想到信送到后,李经理告诉他:“军分区薛司令员说你喜欢缝纫机,给你买了一台,钱已经捎在信封里了,你回去就可以带上。”富生敏喜出望外,一路步行近20公里将这台珍贵的“标准”牌缝纫机悄回香沟,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照片上的富生敏站立于一堵山崖前,身着对襟黑布褂,头戴深灰色鸭舌帽,胡须皆白,当为60岁以后拍摄。
大概是考虑到薛司令军务繁忙,富生敏一家人再也没有去打扰过这位不期而遇的老朋友,几十年的时光转瞬迎逝。1992年,听到78岁的薛司令因病去世,富生敏一家人赶到沟口,在大路边烧钱化以表祭奠。一九九六年农历四月二十一,74岁的富生敏无疾而终,他就和这台默默不语的缝纫机一样,从未向各级组织透露过自己和薛司令的患难之交,只是在越过越好的光景里,深深感谢政府的恩情。
岁月因珍惜美好,幸福靠奋斗创造。一台生产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标准”缝纫机,在云蒙山区默默“潜伏”70余年,见证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后依旧青春焕发,也许正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鱼水相依两不忘,人间自有真情在。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政协洛南文史资料《红色洛南》中吕三运先生的文章。
(二0二四年四月二十日整理)


作者简介 :萧军,祖居陕西商洛,自称云蒙山人,政协文史专员、作家协会会员,基层教师,文学爱好者,很高兴认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