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有人认为用文言文写作是一种倒退行为,是对五四精神的亵渎…… 有人对我说过:胡适提倡白话文写作,我们却在复古……离五四精神越来越远……”我却不这么认为,今以短文谈谈我个人之言!
夫文字者,载道之器也。自古至今,文字之用变矣,而载道之志未改。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盛行,以其通俗易通,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然有谓用文言文写作者,背离五四精神,此言何解?今试论之。
首先,须明五四精神之本。五四运动,乃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推翻封建主义,倡导科学与民主。白话文之兴起,正是为了破除文言文之艰涩难懂,使更多民众能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然而,五四精神并非排斥一切传统,而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夫文言文,虽源于古代,然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读之,可以明理,可以怡情,可以知古。其言辞简练,意蕴深远,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与迷信。然文言文本身,并无政治色彩,乃纯粹之文化现象。
且夫五四精神,本在于追求真理,弘扬科学。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本身并不妨碍科学之传播。事实上,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张衡、祖冲之等,皆以文言文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宝贵之科学遗产。故文言文与五四精神,并非水火不容。
再者,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其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之文明史。通过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情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则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文言文如此之好,为何五四运动还要提倡白话文呢?对此,我以为原因有二。一者,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二者,白话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然此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就应该被抛弃。事实上,文言文与白话文并存,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有一个故事大家想必都知道,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辜鸿铭辩论,胡适当时在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女子师范的学生对胡适提出了疑问,说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比如无能为力四个字,用白话文表示就会变得复杂,胡适笑笑对她说:无能无力是四个字,白话文的只要三个字就够了 —— 干不了!
此类的争辩故事不在少数,这只是其中一个胜利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让胡适无言以对的例子,比如当时北大教授黄侃,也是在一次演讲中,他直接站起来跟胡适顶嘴: 比如胡适你老婆死了,用白话文就是"你老婆死了,你快点回家",但是用文言文的话就是“妻死速归”,这样不简便多了么?说的胡适哑口无言。
除此之外,黄侃还对胡适的名字也提出了疑问,有一次胡适走在路上,黄侃走过来说:胡适,你一直推广白话文,那你是不是应该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胡适听不明白,但又知道黄侃不会无中生有随便乱说,就向黄侃请教。黄侃说:文言文中,“适”的意思是到哪里去,按照你的白话文逻辑,你应该叫“胡到哪里去"才是啊! 说罢自己哈哈大笑,弄得胡适很尴尬。
除了黄侃,北京大学史学教授邓之诚,也很反对白话文运动,每次考试中,只要学生用白话文的地方,他全都用文言文改过来,为了打击胡适,他还用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家乡口音打趣胡适:同学们啊,你们一定要记住,这里有个叫胡适的人,他可是专门胡说啊。结果学生们捧腹大笑。
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自己的观点,没有不尊重任何古人和今人。
用文言文写作并不等于背离五四精神。相反,文言文与五四精神有着密切之联系。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之心态对待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传统,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推动现代汉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文言文作为日常交流工具,但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文言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文言文也可以为现代汉语提供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推动现代汉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蔡广贤,九零后文艺青年,宁乡流沙河人,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沙诗词协会会员、宁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书画诗词歌赋对联等方面均有涉猎,期盼多与文坛各前辈、才子佳人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