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断案
文/孙长和
老张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老领导,他个子不高,一米六左右,身体偏瘦小,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但脸上那双眼睛小而聚光,处处透露着精明干练。老张早年下学,(没推荐上)因生活所迫拜师学过变戏法,跟师傅拜过场子,下过江南,闯过关外,算得上见多识广。后来,国家恢复考试,老张考了师范,成了老师,又当了校长,领导过我。
老张这人,人们评价:脑瓜儿快,心眼儿活但从不琢磨愚弄人,只成全事,不坏事,所以口碑不错。他村里无论穷的、富的、豪横的、软弱的、年老的、年少的、所谓三教九流都说得上话。村里婆媳不和、兄弟们分家、邻里之间纠纷的事都找老张说和解决。老张白天上班没空,晚上就在家里“开庭办案”,常常喝酒熬夜。我戏称他为“张院长”。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农村这些琐事、难事到老张这里都不是事,大都能化解纠纷,顺利解决。方法之独特,效果之好令人感叹!从他断过的杨树纠纷案可见一斑。
老张他们村有大牛、二牛兄弟两个,从小死了娘,有牛爸辛苦拉扯长大。然后牛爸给大牛二牛盖了房,娶了媳妇,是老张主持给大牛二牛分的家。当时六间房兄弟两人一人三间,把家中必要的生活物件一一分清。从此以后,大牛二牛兄弟两个各过各的日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和睦相处。
不想几年之后,大牛二牛兄弟两个因为一棵杨树闹了矛盾。原来是在老二的院子当中有一颗杨树被人看中,卖了360块钱,大牛媳妇听说找到二牛家,要平分卖树的钱,理由是这棵树当年是她栽的。二牛媳妇不干,说树在她院子里,辛辛苦苦栽培了八年,才长成了材,平分不成。于是妯娌二人吵了起来,找到牛爸评理,牛爸也说不清怎么分好,大牛二牛也参与了进来,两家子吵得不亦乐乎。于是两家子找到了老张门上讨要公平。说起来这还是老张分家失误留下的隐患呢!
老张听完事情原委说:“既然你们找我解决,就是信我?对吧?”大牛二牛家的人纷纷点头。
“好,那你们一家留下一个主事的,其它人出去。”碍于面子大牛二牛留了下来,其实媳妇们也都在外面听着呢。老张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挺孝顺老人,尤其是媳妇更懂事。平时兄弟们也没过节,挺和睦。”说得大牛二牛直点头,外面的媳妇也听得心里热乎乎的。
“树是老大家栽的,不分给说不过去。”大牛和媳妇听了很高兴。
“可话又说回来,那么点的小杨树苗,没有二牛家的精心管护早完了,你要对半分也不太合理。”二牛和媳妇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但是,”老张话题一转,“没有你爹,就没有你大牛二牛,更没有你们家的院子,也没有你们两家子,更别说杨树了。”说的大牛二牛鼻子尖直冒汗,媳妇们在外面也低下了头。
“杨树钱愿意我给你们分吗?听我的吗?”老张追问。
“愿意,听你的。”大牛二牛异口同声。
“好!这不快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吗?你们明天买上360块钱的礼品,两家子凑和老爹吃顿饭,能做到吧?还用和媳妇商量吗?”
“能。”大牛二牛斩钉截铁地回答。
“侄媳妇们通情达理,比你们都好!”老张最后还不忘给外面的大牛二牛媳妇上刷子。
老张就这样把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树案”给审结了。老张退休后,酒量不减反增,以前爱打赖剩一杯的毛病也没了,还被选为退休党支部书记、乡绅、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继续发光发热。

作者简介:孙长和,199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爱好舞文弄墨,出版有长篇小说《三十年河东》,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鲁北文学》《庆云文艺》等。人生信条:用心做事,真心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