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揽胜(七)
作者:武稳祥
目录
1、陕西西安东郊·白鹿仓
2、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3、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4、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
5、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6、山西平遥·平遥古城
7、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8、山西永济·鹳雀楼
七、游览山西王家大院
山西·简称 晋,是春秋时期北方的大国:晋国的属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64万,省会是 太原。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故东边称山东、西边称山西),山地面积占全省的80%。中间由南至北是汾河流域盆地或丘陵地,也是全省最好的地方。
山西东邻河北,南接河南,西靠陕西,北枕内蒙。故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多次南迁,因而此处 是胡汉民众杂居且交融之地。但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山西自古名人就多的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朝时,并州文水的武则天,她本名武珝xu,改名武曌zhao。她可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大有作为、名垂青史!现代的名人就有徐向前、华国锋、傅作义、孔祥熙等。
先说一个与本文有关的、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年的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大儿子申生 是前夫人所生、立为太子。后夫人骊姬想叫她生的儿子作太子,暗施阴谋害死了申生。二儿子重耳恐怕遭后母迫害,带着手下文武十几个人逃避他国。四处飘荡,避难19年、走了四、五个国家,受尽了颠波劳苦。
其中 有一次重耳患病体弱,有一位贤臣名介子推,为了补养重耳的病体,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人肉汤 奉献重耳,使他得以康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出兵鼎力援助下,回国复辟 继位为君,史称 晋文公。晋文公临朝 大封功臣,但忙乱中单单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品贤德高 淡泊名利,揹着老母亲隐居于绵山深处。有人见状愤愤不平,就提笔写诗公布此事,并贴于都城门口。晋文公闻报,恍然大悟,深感惭愧 大为不安。立即差人去请、不遂。他又亲自去请,介子推仍然避而不见。时有首席谋士狐偃谏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三面放火烧山,他必揹母避火下山。”
晋文公就依其计纵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不见人影。晋文公领人前往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紧抱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侍卫从他身后的半截树身下的一个小洞里掏出一纸,晋文公双手接过忙看,只见上面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含泪收纸装于身上,永为惊醒,后来晋国大治。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又下令:改绵山为介山。诏令全国 以后的今日一律不准生火。故称“寒食节”,又称 禁烟节、冷节。因为此日在冬至后的105天,又因此日算来也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故人们就把两个节放到一块儿过了。故又称 百五节,世代流传至今。
当年,重耳得知介子推母子双亡后 痛哭不止,十分后悔。他命人将那棵柳树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日望着木屐叹息:“悲呼哉 足下!” 他还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将介子推的故乡改称为“介休”,意思是此乃介子推休亡之处,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这就是介休县名称的来历。
时光流转,改朝换代。转眼间到了隋朝的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有一次隋文帝杨坚北巡来到介休县,御林军军士在汾河开道时,掘得一块非铁非石的巨石。
最为奇异的是石上还有 “大道永吉” 四个大字。隋文帝见此 不禁异常欣喜,认为这是个江山永固的大吉之兆。于是,赐此名为 “灵石”,并划地专门设立了一个 ‘灵石县’,遂成为 ‘灵石’ 置县之始。时至今日这块异石 仍然矗立在灵石县内。也可以这样说;灵石县的前身就是介休县。
话说解放前我全国有民间顶尖 9 大豪宅,它们依次是:1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2 安徽霍邱李家圩庄园, 3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4 山东栖霞牟氏庄园, 5 山西晋城陈廷敬皇城城堡, 6 江苏苏州沈万三庄园,7 浙江金华卢宅,8 四川成都刘文彩庄园,9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仅山西省就占了三个。
山西省有两个天下闻名的大院;一个是乔家大院,当属商贾之家。一个是王家大院,当属官宦之家。它当之无愧名列全国9 大豪宅之首,现在公开展览的仅是它的五分之一。
王家大院的历史及简介;
1、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北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距介休绵山4公里。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 “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2、王家大院是由静升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3、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纵联横匾极多,儒雅深奥 颇富哲理。
4、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 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 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王家大院被誉为民间的故宫;
王家大院的始祖主人名叫 王实,远在元朝的时候,从太原搬迁到灵石。他是靠卖豆腐白手起家的,由农及商,从商到官。修建起这样的建筑群,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可以说是厚积爆发。结果一修建,就成为了当时的宏伟巨制。
高家崖建筑群 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 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也少人居住。
日月飞度,世事沧桑。弹指之间 转眼到了1937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由 “七七卢沟桥事变” 始,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虽然国民政府也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 等多次御辱抗战,牺牲了几百万中华男儿、满腔热血 抛洒疆场,但仍然抵挡不住日寇铁蹄的攻势。大片国土 惨遭沦丧,山西省当然也未能幸免。
迫于危急形势、为避战乱,王家也被迫举家南迁。国难当头、也只得含着热泪抛离故土,漂泊异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时至1949年解放为止,虽然历经战乱,王家在静升镇仍有钱庄、当铺、百货、药店、粮店、古玩、织造、糕点、酿造、木器加工等诸多行业,共有69家之多。可见其当年之盛。
2024、2、17、上午,文超领我们游览了 “平遥古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们告别了客栈的陈老板,即刻出了城,登上汽车 向南飞驰。
几小时后,到了灵石县,在路北的一家饭馆吃了饭。步行向西、走了好远,多亏有点慢下坡。
文超在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存放了汽车,又上了一阵子慢坡,终于到了 “王家大院” 的(东)正门。
王家大院在东南角的正大门面朝东(另有南大门),飞檐翘角的门楼像个小城楼,城楼基座有两层楼高,四角有四个圆顶窗户。正中是一个圆顶大门洞,顶上是蓝底黄字的 “寅宾” 两个大字,一左一右悬挂着两个长罐形大红灯笼,上面竖写着 “王府” 两个黑色大字。
两边装缀着六串大红灯笼 更是喜气洋溢。再右边是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的招牌,左边是 “中华王氏博物馆” 的招牌,再左边还有一个“中国民居xx馆”(树枝挡着看不清)。气宇轩昂,磅礴气势,非同一般,令人惊叹!
我推着车子和大家一起进了大院门洞,首先是一个稍陡的上坡,(据说是防御的马道)又上了好几个 ‘之’ 字形路,往北走又拐向西、来到了王家主人王汝聪和王汝成弟兄俩、居住的联排别墅。街道并不太宽,大门前有工艺考究的雕花影壁,
上了几级台阶 进了面朝南的东宅大门。这是主人老大王汝聪的住宅,院庭中间有口大水缸 添满着水,一则预防火灾,二则以水喻财 滚滚广进。院子不太大、但结构紧密。游人特别多,简直是人挤人。面南的正房居室 是四面装潢精美的窑洞,两边的厢房住晚辈,上边的二楼是姑娘们的绣楼,前边有会客的门房。
我在院中的一个角落、坐在老年车上对文超说;“人太多了,你们随意看吧,我就在这里等你们吧。” 不大一会儿,我们就都出来了。
东西两家宅院紧紧相连,他们都进去游观西宅,我就在大门外的照壁前等待着。
王家大院共有1000多间房子,里边大的很,可看的景点多得很。可我推着车子总是不方便,向西走了一段拐向南,在排排房屋中有一条长长地不太宽的慢下坡道路,直通南大门。(听说这就是王家的跑马道)
南大门是在高高的围墙正中,上边有气派的门楼,下边是一个圆顶的大门洞。由上往下垂挂着八串大红灯笼,喜气洋溢。左右两边有象一个大人字的慢坡台阶、登上院墙顶端,即可登高望远,饱览王家大院的雄姿风采。
大南门里边是一个很大的长条院子,这里的游人较为稀少,我坐在一个花圃旁,对文超说;“你都转去吧,我就在这里等你们。” ‘好!’ 他们走后 我一个人有充裕的时间,就用手机转着一圈拍下了这儿的景观,以作留念。
我在年轻做木工活时,有个叫于文洲的同行好友。他擅长打板、经常活跃在自乐班。他又喜爱书法,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大有长进。前几天 他给我发来一个介绍王家的视频,又及时又珍贵。里边的女导游就是由南大门进入大院开始导游的。看了之后、我知晓了许多原来不知的情景:
王家大院 “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建盖的房屋多、院落多,其布局 其豪华,确实令人惊叹 目不暇接。暂且不须多说,另外有三件旷古罕见、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实在值得介绍给大家。
第一件:是王家珍藏了清朝的康熙大帝、委派了1000多人在全国测量绘制的一幅硕大的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疆域全图”。我国现在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清朝那时我国国土总面积是13800万平方公里。的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珍贵孤品。
第二件:是大清嘉庆皇帝给王家颁发的圣旨,褒奖其父母祖辈 教子有方。时至今日,圣旨的真迹已经十分罕见了,这真是一件宝贵的珍品。
王家有700年的历史,兴盛了450年,先后有40多人在朝为官,可谓是富甲天下、高官满朝。一个家族能够长期兴盛,是和对子弟自小就严格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件:就是王家子弟学生们读书的 ‘竹林书塾’。这座门的 ‘竹门石雕’ 可是非比寻常;门槛雕刻的竹子的根 是朝下扎的,比喻娃们从小就要打下扎实的基础。门框雕刻的是一竿节节向上的空心石竹。比喻为人一定要虚心,努力奋发向上。将来才能象竹子一样正直清洁,喜上眉梢、光耀门楣。
院内一边是学生们读书的大窗户教室,一边是先生歇息之所,二楼上是个图书馆。王家对后代的教育无处不在,象在一块石雕上刻着 一个孩子手拿三个桂圆,比喻 ‘连中三元’。一个孩子拿着一个 魁 字,另一个孩子举手去夺,比喻 ‘一举夺魁’。
院里有一个石雕刻:一只大猴子背着一只小猴子,比喻 ‘辈辈封侯’。猴子还用双手捂着双耳,比喻 “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文超他们都过来了,我们会合后 一起出了南大门。下了个慢坡,到平地后 我猛生一念: 应该买个导游图、有个文字留念。孙子孟泽一听 立刻转身去门口,给我买了两本书:《画说王家大院》《楹联匾额诠注》,比我原想的好得多。 后来 还多亏了这本书,使我从书上知晓了许多情况和反拍了许多照片,使本拙作大为增色。
由于需要尽量介绍的全面些 详细些,有些文字及照片、都是由电脑上择优选录下来的。请大家谅解!
【现在儿孙们人人都有手机,这次文超拍的最多。借此机会,也向帮忙整理并加文字说明的新毅,以及所有支持玉成拙作的友人,都致以衷心的感谢!】
现就为此事编一段诗歌纪念吧:
《沧海桑田话王家》
1
山 西 有 个 灵 石 县,
古 今 要 津 形 势 险。
汾 河 南 北 贯 穿 过。
太 行 吕 梁 守 两 边。
2
静 升 古 村 五 里 远,
鹤 立 鸡 群 王 家 冠。
北 靠 逶 迤 土 塬 台,
南 临 秀 水 米 粮 川。
3
家 族 庞 大 占 村 半,
德 高 望 重 刮 目 看。
五 巷 六 堡 一 条 街,
倚 原 栖 居 随 坡 建。
4
追 根 溯 源 自 太 原,
由 农 及 商 后 为 官。
明 清 数 代 俱 俊 杰,
赈 灾 济 贫 待 人 宽。
5
修 桥 修 路 多 行 善,
义 仓 义 学 赢 颂 赞。
大 兴 土 木 起 宏 图,
宛 如 城 堡 寨 墙 圈。
6
世 居 窑 洞 多 优 点,
炎 夏 凉 爽 寒 冬 暖。
砖 木 石 雕 技 艺 精,
巧 夺 天 工 院 连 院。
7
代 代 子 孙 忠 孝 贤,
从 小 教 育 最 关 键。
谦 虚 诚 朴 求 上 进,
为 官 必 须 清 正 廉。
8
适 逢 抗 战 起 狼 烟,
为 避 战 乱 举 家 迁。
可 惜 当 年 何 鼎 盛,
豪 宅 楼 空 少 人 烟。
9
弹 指 解 放 世 事 变,
古 堡 庄 园 换 新 天。
华 夏 民 间 紫 禁 城,
誉 满 神 州 竞 参 观!
(末完待续)
——长安 武 稳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