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牡丹率群芳
作者:乔仁卯
朗读:李晓军
随着人类的诞生及其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野生花卉被植入城镇乡村的街巷院落,装点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其绚丽的姿色,芬芳的气味和柔美恬静的风韵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心情的愉悦和美轮美奂的独特享受,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伴侣,让人类社会充满勃勃生机和艺术氛围。
花有万紫千红,名花更是令人钟情。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用一种特别适应^本土生长并让大多数国民认可的花卉作为自己国家的标志,以此来表现和平、美好、吉祥的愿望,反映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感情,使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
法国:百合花。
朝鲜:金达莱。
日本:樱花。
荷兰: 郁金香。
西班牙:石榴花。
……
泱泱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数千年育花、赏花的传统,并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至今,却没有明确的国花。
公元1994年11月14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京举行全国评 “国花” 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两套“国花”候选方案:一国一花为牡丹;一国四花为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走过千年漫长的栽培历程,早已被人民群众誉为花王的牡丹,即将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繁荣鼎盛的标志。她必将以其花朵硕大、花形花色名异和雍容华贵的灿烂形象,体现中华民族坚定乐观的信念和伟大祖国的盛世繁荣!
悠久的栽培历史
牡丹,曾是山野之花,因其“幽芳自然”而以草药进入民间,始根植于东晋“水际竹间”;至隋朝,其栽培数量和范围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经引种,形成集中培植并供人们观赏的名花。至唐代,山西和陕西的牡丹引种洛阳, 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牡丹的栽培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据《事物记原》记载:“武后绍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作为唐朝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发展。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店,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到宋代,牡丹裁培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栽培技术更趋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记述牡丹的栽培和管理的著作有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记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当吋,对牡丹栽培的技术管理已十分严格和讲究,为“洛阳牡丹甲天下”奠定了基础。由于洛阳人精心培育牡丹新品种,对牡丹采用嫁接方法固定发芽,使洛阳牡丹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南宋时,人们乂选育天然授粉苗进行播种繁殖,使洛阳牡丹南移到四川、浙江等地。明清时,牡丹的栽培范围扩大到安徽亳州、宁国;山东曹州以及北京、广西和黑龙江等地。牡丹的品种已经达到185种。
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全国各地的牡丹几乎荡然无存!
解放后,牡丹种植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栽培数量急剧增长。
牡丹孕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姿韵,为天下人所珍爱。唐人有诗赞曰:“念兰若之方歇.以桃李之阴成,惟翠华之艳俞,候百卉之光英。”

中国人与牡丹
牡丹富丽堂皇的形态和饱满鲜艳的色彩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密切。在洛阳出土的宋代古墓壁画中和砖雕上有牡丹图案,在大理的木雕上有牡丹图案,甚至西藏的寺院和住宅中亦有牡丹图,至于景德镇的牡丹瓷器和四川的牡丹年画,则更为人们所喜爱。还有北方房舍窗户上的牡丹剪纸,绵布丝绸上印、绣的牡丹花比比皆是。
唐代,画牡丹者日盛,不是真花宛若天成,高悬于万堂,展现其富贵雍容。
吟诵洛阳牡丹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
牡丹初无名.统称为“芍药”,《诗经》歌曰:“赠之于芍药”。李白为杨贵妃填写歌词《清平调》中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之句。
河南名歌《编花篮》唱道:“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遍了红牡丹,朵朵花儿多鲜艳……。”甘肃临夏民歌“花儿”有歌唱道:“四月里,四月八,牡丹开着刺底下,想要不摘爱惜她。”
今天,当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一展歌喉歌咏牡丹之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具有极大观赏价值的牡丹,亦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国人早已将牡丹的根加工成“丹皮”,使其成为名贵的中草药。其味微寒、微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散瘀血、清血、和血、清热、止痛、通经、降血压、抗菌消炎,久服益身延寿。

唯有牡丹真国色
1982年,《植物》杂志受中国植物学会委托,举办了推荐中国国花活动,收到5000多封推荐信.梅花一枝独秀,占总票数的40%。依次为牡丹、菊花……因时机不成熟,国花无法确定。
1987年5月,有关部门又组织评选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梅花再次夺冠,“花王”牡丹屈尊第二。
1994年年初,中国花协常务理事会认为可以开始评选"国花"活动。会长何康在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联台30名人大代表提出议项,被全体代表接受,并决定尽快确定国花。中国花卉协会成立"国花"评选领导小组。陈慕华同志任名誉组长,何康任组长。至9月,在全国展开评"国花"大讨论。10 月底,汇总出“一国一花”、“一国二花”、“一国四花”、“一国五花”共四个方案。11月14日,确定了“一国一花”和“一国二花”两个方案,牡丹荣登榜首! 12月中旬,将以两个方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
为选国花,北京、四川两地已准备发放"国花" 选票!
从候选方案确定前各省区上报的情况看,一国一花势在必行。全国有29个省、区、市提名牡丹!
就在两个方案确定之后的第三天,北方普降瑞雪,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中的一株过冬牡丹凌风怒放!其冰清玉洁的花朵给古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
牡丹虽为富贵之花,亦不缺梅、菊、松、竹的傲骨。前有牡丹反抗则天女皇雌威,被火烧其筋骨的传说令世人肃然起敬,后有河北数十株牡丹在日寇侵华时期整整八年未开花的史实,足以证明牡丹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
牡丹无愧为国花
事实上,牡丹的国花地位是勿庸至疑的。1915 年出版的《辞源》“国花”条目中注释有“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十周年时,我国出了 一套两枚纪念邮票,一张是日本国花樱花,一张是中国牡丹,这足以说明那时候已将牡丹放在国花地位。
周恩来总理曾在1959年视察格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被正式定为国花,也是告慰周总理的最好礼物。
牡丹问鼎国花宝座,得到全国31个省市中的29个省市的大力支持,其中只推牡丹为国花的有15个省市。在整个评国花过程中,以洛阳、荷泽为主要牡丹集中产区的各级领导和花卉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举办了各种争国花活动。
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名、一个国徽、一种国旗、一首国歌……同样,国花也不宜多选。俗话说:国无二君,家无二主。况且各具特色的其它名花很难与牡丹争雄斗艳。国花多了,不但不能体现国花特有的含义,而且也会给国内外人士一种不确定的感觉。牡丹为国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省花、市花,形成牡丹率群芳,众花各领一方风骚,全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展示当代盛世中国的风貌,鼓舞民心士气,定将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进行。
花开花落,世界上没有不谢的花。越是名贵的花,花期越短。日本国花樱花的花期只有7天,而年年春天开放的牡丹,经过科学选育和人工调控,已经可以四季开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年四季牡丹盛开的现象已不再是梦幻。
牡丹成为国花,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乔仁卯:笔名高爽、洛阳桥,生于山西定襄,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过金相工、车工、工段长、厂工会干事、记者、编辑、社团组织负责人。喜欢写作、朗诵。在《光明日报》(核心期刊)《音乐创作》(核心期刊)等海内外有稿费的数十家文艺期刊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首),不用送礼的奖项约有10几篇(首);所创作的情景剧和朗诵诗,时有喝彩之声入耳。
李晓军,原洛阳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来自古都洛阳,一个喜欢发声的诵读者。两年知青岁月、三年军旅生涯、四年专业话剧表演磨练、三十年播音主持专业从业经历。执着于对语言表现力的追求,热衷于声音艺术的传递。用声音传递真情,用心灵为你朗读。华豫文苑特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