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 ]
作者:谢佳阳(男.9岁)
看,草丛里的花儿开得多么茂盛,有的抬头爽笑,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侧头欣然抒情。而他们无论长得多么茂盛,都离不开根的滋养。
根,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根。“落叶归根”意思是树叶依靠树根的滋养而生发出来,最终都会凋谢,回到根上。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走得多远,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当时,李四光旅居在英国,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百般阻挠。后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李四光夫妇冲破重重困难,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时半年多,终于在1950年4月取道香港,踏上新中国的土地。从英国出发前,李四光寄出一封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我已经启程返国。”
我虽然出生在宁夏,但是我的祖籍在湖北。在我5岁的时候,爷爷带我回湖北老家玩了几天。踏上故乡的土地,我感到特别兴奋。我看到了老家破烂不堪的旧房子,不由得感慨万千。我还去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前烧了香,点了纸,祭奠了先辈人。我在老家受到了亲人的热情款待,我感到了故乡的温暖和热情。有了故乡的根,我才觉得心里踏实。
家,是我们生长的摇篮,其他地方再舒服,也比不上家里舒服。故乡是小家,祖国是大家,祖国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有国才有家,才有我!
钟声点评:
小作者的写作总是认真的,一丝不苟,所以写得充实。关于李四光的表述,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然后联想到小小的自己“叶落归根”。但在写自己时,表述不够准确严谨,因而意思表达概念含乎。老师作了修改,请仔细琢磨。开头对花的三种姿态都用了“开放”,这是用词之大忌,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容某种状况。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根”,这个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根,而在我们的科学书中,也曾记载过,一个植物最先长出的就是根,根能起到固定植物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如果植物的根长得越好,植物也就生长得越好越茂盛,就如同人一样,从小扎好根长大就能成为参天大树。
提到根,我就会想到我的外公,每次逢年过节,妈妈都会去探望外公,因为妈妈比较忙,所以每次去探望外公都不能久留,于是妈妈就想把外公接到固原来生活,而外公却怎么也不肯过来。
记得在我上幼儿园时,妈妈说把外公接到我家帮忙接送我上幼儿园。外公很快就自己坐车来到了固原,他每天接送我上幼儿园,给我讲故事,陪我玩,还给我买好吃的零食。可是只接送了大约两个月,外公就坐不住了,嚷着要回自己的老家。我拉着外公的手说:“外爷,好不容易过来了,您就多陪我几天嘛!”而外公却说:“唉,不行呀,你外婆还在家里,周围没有人住,你外婆身体不行,胆子又小,会害怕,家里的地她一个人种不了……”
后来,我的外婆去世了,我妈妈每次叫外公到我家来,外公都不愿意过来,他说家里的鸡、狗和兔子没人喂,会饿死的;庄稼和菜园,还有小树也要操持……我真不理解,爷爷怎么那么留恋他的家?
去年中秋节我们全家去看望外公,外公非常开心。妈妈说要把外公接到固原城里来,外公一听,语重心长地说:“我守着咱们的老院子,你们和亲戚迟早来了都有个扎站(歇息、吃住)的地方,有一口热水喝,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吃……”这时,我突然明白,那个陈旧的老院儿,那个小小的菜园,那条陪伴了外公这么久的狗,还有那些小树苗,原来就是他永远的根。
2024.4.18
钟声点评:
小作者由植物的根联想到了故乡的根,很有创意。结尾由外公朴实的话引出了作者的感悟,使主题立意得到了充分表现。但是后面的表达有些不接地气,不够深入,前紧后松,这是作者一直没有克服的问题。老师作了修改,请认真对照。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作者:韩子墨 (男.15岁)
落叶归根,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人到了老年,总想回到故乡。
半年前,我同父亲回到了我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脑海中回忆美好的小院,可映入眼帘的却是残破萧条。原本生机勃勃的菜园竟变得贫瘠荒凉,父亲对我说“他居然丢了根”。随后,父亲这大半年时间总是收拾破败的小院,重现了记忆中的样子。
故乡,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泉,给我们的力量。他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成长,更记录着我们无穷的回忆与情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风雨,故乡都会永远扎根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让我们珍视故乡的根,感恩故乡的恩赐,不要去忘记故乡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去回报故乡,让我们去守护故乡的根。让故乡的根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故乡之根,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根。他承载着我们美好记忆,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承载着我们最初的梦想。
植物离开根是活不了的,人若没有了根,就是无家可归。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故乡都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故乡是每个人的根,是每个人的起点。
钟声点评:
作者随父亲回乡寻根,这个切入点很好,应该顺着意思再深入写下去,可是只是点到为止,揭示的实质并不深刻到位。后面虽然应用了一些优美词语,但意思重复,有些空洞,有喊口号之嫌。这是子墨写作一直存在的问题,今后应该着意写实,以事实说话,不要言之无物。结尾不错,点化了主题,提升了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