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出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在我记事的时候,爷爷的坑头就放着《三国演义》、《康熙字典》。老人去世前从褥子下取出所有积蓄交给父亲说,用这些钱教娃们好好上学。父亲上过洛南中学,建国初期因为能写会算当上了国家干部。他常说,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我家后院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废旧报纸和一碗黄胶泥水,那就是父亲教我们兄弟写毛笔字的书案。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小时候家庭培养的性趣竟成了自已大半生的事业。近十几年来,书法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浪得了一些虚名。常听到书法家、文人之类的称呼,令我深感汗颜。几十年沉迷书法,自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书法的文化属性。书法不仅仅是笔墨功夫,更重要是人格、学养、才情的外化。书法是修道的法门,习文弄墨最终要感受的是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陶冶。文人之称其实是别人敬重你有学问、有教养,并不是只会写个毛笔字。

文化缺失是当今文艺界的共同软肋。就书法来说,读书与写字本来是一回事。古代就有“文人墨客"之称。先有文,后有墨。文章是大道,书法乃小技。 历史上遗存的书法作品背后都有丰厚的文化支撑。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帖》三大行书,都是作者一挥写而就的文稿,不经意间成为千古法帖。 但是到了网络时代,书写的实用性几乎丧失,艺术性成为追求的主流。书法展厅成了争奇斗艳的竞技场。作者的学养和人格却/。无从考量。书法人多数成了“抄书匠”。自己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中专生。中学时代无奈也处在文化的荒漠期。初中两年,主要任务是学工、学农,批判资产阶级。高中期间教学恢复正常,开始文理科分班,我作为理科生,基本没有接触文史哲知识。 后来进入书法领域,深感自己的传统文化营养先天不足。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汉字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要想真正理解书法,让书法艺术登堂入室,文化的短板必须补上。这就是我近几年坚持读书的动因。

我的阅读习惯是从2016年前后开始的。当时有两个缘由,一是我拜了吴振锋先生为师,他是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卓有成效的著名书学家,国展资深评委。第一次见面,他就提醒我多读书。要把文化、文字、文学一起来钻研,并给我列了书单子。再一个是,当时我正在举办书法培训班,有的外地学员听不懂陕西方言。这时候我意识到要增强与外界交流,普通话必须过关。于是,我决定用普通话把先生开出的书籍读一遍。从那时起,我改变了过去在电脑、电视上零碎的听读文化经典的方法,坚持阅读文史哲方面的原著。像学生一样,每天坚持20分钟普通话早读。几年下来令我聊以自慰的是,我书房20多本书都是我一字一句读过的。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几年来,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结合书法学习做了一些思考和文字写作训练。我写的《论书法十大关系》在中国《书法导报》刊发。我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和第五届全国正书展中的入展作品也是采用的个人自作诗文。书法是需要文化滋养的。书法人常说,青年靠才情,中年靠功夫,老年靠学养。我已步入花甲之年,我想我在以后的书法生涯中,读书写字依然是我最大的乐趣。以书味道,以文养人,是我最终的追求。我当继续静下心来,积学养气,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人。

(本文系原康生先生4月16日在政协洛南县委员会开展的2024年共读好书·共品经典·共享感悟“世界读书日”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原康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商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阳书画院院长,吴振锋书法艺术工作室高研班班主任,商洛市有突出贡献宣传文艺人才。
书法作品曾20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提名奖,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优秀奖(最高奖),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全国专业报刊发表。作品被中国兰亭书法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北京国艺美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兰亭艺术中心、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等多家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