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
流水桃花载载春,
避秦岂只旧时人?
渔人去路寻何处,
隐隐青山绕白云。
靖节先生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纯朴富足,自然和谐的桃源世界。这是由一个渔人无意中发现的。但奇怪的是,渔人第二次去迷路了,尽管他出来时沿途留下了记号。南阳高士刘子骥也探访未果。这是为什么?
我以为,桃花源和外界代表着两个世界,桃花源是隐者的世界,即靖节先生自己的理想世界,人们自食其力,自乐其乐,不用纳税,而渔人却生活在世俗世界里,有官民对立,有贫富差别。这两个世界并不搭界。渔人这个世俗代表阴差阳错,由于偶然的机会创进了桃源,作者又怎会允许他带着官府又进入并玷污桃花源呢?
尽管桃源父老送渔人出来时让他不要告知别人,但渔人依然告诉了太守。我估计渔人并无恶意,他只是想大家也知道这个美好世界。可是他也不想想,桃花源一旦开放,还能美好吗?
有关这一奌,陶渊明其实在《挑花源诗》里说得很清楚。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诗里明说桃花源是"吾契",它同外部世界"淳薄”"异源",渔夫走后,自然要归于"幽蔽",岂能被"游方士”所"测"。所以读本记须同本诗一起阅读,记夲来是诗的序呀。只是到了后来,记喧宾夺主,诗却被大家遗忘罢了。
贾岛说得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就是桃花源。
有人说,渊明这样写只是为了增加桃花源的神秘感,其实不然。他这样写只是为了坚守他的理想国,不容外人玷污。这其实同屈原坚持理想一样,只不过一个表现为守节而隐,一个表现为守节而死,一个清洁,一个忠贞,一个散逸,一个固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