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杨生博,原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大学教授,他没有一般学者的迂腐,忧国忧民,成为中国当代“十佳诗人”;王满院,原咸阳市人大副主任,政府官员,他没有一般干部的傲慢,为国为民,在散文创作方面“崭露头角”。我不知道两位老兄过去有没有交往,但是我可以断言,神圣的文学,使两个人走得更近。我从来没有编辑过两个人的作品,当我接到杨兄电话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这段文坛佳话“书简”编辑好,让更多文朋师友得到启迪,我觉得责无旁贷,特别有意义。
有见识的叙述是艺术 -------
致王满院(一)
王先生:
您好!
看了您的经历,很有同感。您是退休后爱上了文学创作,并在创作的感觉中享受了生命的深刻体验。我也是退二线时思考生命的轨迹开始了写作,以写诗为主。
看了您发来的几篇作品,心里很热,写作上又多了一位朋友。
您写作很注重灵魂的碰撞,这既是自己过去的灵魂与今日灵魂的碰撞,又是过去经历洗礼过的自己与今天读者灵魂的碰撞。正像大家公认的“功力很厚”,其实说穿了是您一颗感恩的心通过文字的力与大家形成了共鸣!
《农校记忆》喜中有怨,苦中有乐,对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心理分析很到位,咱俩都是79年入校的,读起来分外亲切。《祭父》写的情真意切,把我们这个年代读书人对农民父亲的心理写得让人心酸。我也是一个失去父亲的人,一想起与父亲思想交锋中的成长,懂得了爬在“老虎背”上的幸福。《片长》写得格外生动,把一位干实事亲民的好公务员写得入木三分。
特别是《五毛钱》写得很动人,把母亲的情写得很深很宽阔。
要说有什么要注意的话,我以为您只注意了客观叙述,而不是有见识的叙述。有见识方可叙述,这是文学的要求,而记账式的叙述,没有新意的叙述,把事情说清楚的叙述就不是文学了。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您虽然起步比较晚,可起点很高,上手即快手,篇篇都有精彩之处。说明您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基础很好。而且您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文学的沃土,是您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您现在是矿山已经有了,开矿的机械也已经有了,关健是怎么去干?才能不浪费资源,开出高品位的、更有价值的产品。
您一定要注意,你我都是退休人员,在创作上都必须远离老干体!一定要在文学性、艺术性上下功夫,否则,会走不远,飞不高的。我们有缘,我是礼泉人,而您在礼泉当过“父母官”。有时间了相约,我认为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文友和生活中很好的朋友的。
给您发来朗诵会视频,闲了听听看看,多提宝贵意见。
杨生博
2024年3月26日
在学习中提高--------
致杨生博先生(一)
杨老师:
您好 !
很高兴认识您,初次见面,是3月23日,西咸新区作协在空港新城图书馆举办“冯海诗集《海之婉约》研讨会”。
那天,您是主持人,忙碌无暇会话。后加微信,冒昩给您发了几篇作品,感动的是您能仔细阅读并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我一定认真消化吸收。您61年的,我63年的,您为兄,我为弟。您是礼泉人,我是乾县人,乾礼自古一家。且我在礼泉当过“父母官”,我们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更是文学结缘。我们都是从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的,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今后我要多向您学习,多向您请教。
最近,我反复观看聆听您分享的诗歌朗诵会的视频,我的心被一次次触动和感动。说实话,这些年我很少读现代诗,许多都是故作姿态、无病呻吟,难以走进人的心里。第一次改变我的看法的是今年春节前,“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组委会发函,邀请我参赛。一时觉得没啥可写,正当我迷茫之时,无意中从网上读到了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我一下子被震撼了!那么的荡气回肠,那么的魂牵梦萦。乡愁,是心中永远的牵挂,是灵魂深处的皈依。淡淡的忧愁,如同轻烟,缭绕在心头。这首诗突然给了我灵感,写乡愁,就写过年的乡愁,就这样,散文《大年夜“转门子”》诞生了,并获得了大奖,给了我荣誉,极大地增强了我文学创作的信心。
再一次改变我看法的是读您的诗,我感到您的诗很形象、很灵动、有味道,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很吸引人,很令人感动。
文学作品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真实,细节决定作品的成败。文字中的细节,如同画中的笔触,虽小,却能决定整体的质感。在细节上下功夫,每一个字都熠熠生辉。您的诗,只所以能打动人,我觉得在于您精心地选择细节,由于细节的精彩,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母亲》,当您初中毕业,老师建议让您跟父亲学木匠混口饭吃,别再上学,免遭人生折磨。母亲微笑,苦苦地回答:“我就不信,天就没有亮的时候,老天爷不会让我等的嗐了眼晴的。”(坚定、自信、有远见。)当两万银元、七根金条被挖出,这对杨家将是灭顶之灾,一般人都会被吓个半死。而母亲却很平静和镇定,“让父亲坐到屋里去,撂下一句话,咱祖辈人真行噢”(灾难降临,面不改色,大家风范。)在那个生不如死的年代,母亲为了您的未来,让姨妈把您领走,“母亲不惜用儿子对她的恨,为儿修了一条爱的生路啊。”(有心计,大爱之道)。当政策下来,要村上退还那两万银元、七根金条,但需全村人平摊,母亲同您商量,问要不要这钱?您稍一迟疑,她就怒了,说:“要钱你就滚出村子,这些年要不是乡亲们仁爱,咱还能活到今天?钱是祖先挣的,有本事就自已创业致富,那才是杨家后人。开国元帅都整死了,咱还有啥冤枉的。”(有胸怀,看事看的透,为子孙积福消灾)
至此,一个立体的,大气、有胆识、有胸怀、有智慧、遇事不乱、能为家人遮风挡雨、为了儿子甘受委屈的母亲形象树立起来了。
再如《父亲》,大年初一时,父亲把您叫到门前,“长鞭子甩的啪啪响,父亲说,这就是咱过年的礼炮,”(独特的表达穷的方式,扎心,永不能忘。我忽然想起了我贫穷的父亲。)考大学时,父亲送您到考场,“似乎有话要说,嘴唇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两个玉米塔,他和母亲三天剥完。”(父亲内心受到了怎样的煎熬,把痛苦都装在了自己心里,这就是父爱。)病中的父亲,“让您打开家里的仓库,把他做房匠的工具装进竹筐,叮咛我将来放到他的墓道,说到了另一个世界,还可以用来盖房子。说如果没有房住,那叫什么天堂?”(何等的朴实、善良)。父亲走的那天晚上,让二弟把手机关上。说您的心脏做了支架,经不住悲伤。(这时候,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子。)
至此,一个贫穷、朴实、善良、无奈、为生计而操劳一生的父亲形象树立起来,鲜活起来。
我觉得您对细节的选择很用心、很独道、很精致,细节的取舍都是有目的性,而不是材料的堆砌。文字有个性,有辨识度,思想是文字的灵魂,文字有深度,融入思考和理解,如同灯塔般明亮。所以您的作品更具艺术性,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
由此我想起,您说我的散文,“只注意了客观的叙述,而不是有见识的叙述,后者就是艺术了。”“有见识方可叙述,这是文学的要求。于是记帐式的叙述,没有新意的叙述,把事情说清楚的叙述就不是文学了。”我仔细琢磨您的这两段话,似乎越来越明白了这些话的涵义。
您的诗歌有灵魂,有生命,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生命体,很能触动人的心弦。虽然我现在还没完全读懂,但我一定会走进您的诗里,彻底读懂它。并彻底弄明白“有见识叙述”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到我的写作中,使我的作品得到提升。
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为时不会太远。
王满院
2024年4月12日
啥圈子的人就会有啥圈子的见识------致王满院先生(二)
王先生:
您好!
您来信谈了您看了我诗歌朗诵会视频的一些感受,对我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首先感谢您对我诗歌的认可和喜欢。其次,看得出来,您是一个爱学习、善钻研、悟性很高的人。
其实,我的诗歌创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也是经高人的指点逐步开窍的。比如说阎纲老师,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阎纲老师是咱礼泉人,和礼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回到老家养老,使我有了更多和他接触的机会。我觉得和阎纲老师多次接触,每次都有收获,而且是茅塞顿开式的收获,真是你是啥圈子的人,就有啥圈子的见识,特别是文学这个圈子,本身就是精神方面的一个事情,我感受特别深。再比如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主编阎安,他对我的诗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在我的诗歌研讨会上有一个发言,对我启发非常大。他说我是一位深度思考生活,具有乡村中国历史感的诗人。说我是一个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的历史经验、我们的社会经验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经验的提炼者,说我的诗歌智慧包含着我自己的某种历史见识、社会见识。他认为文学的高度有时候就是一种见识的高度,文学的大厦往往靠见识的柱子支撑着,作者的见识到了高于一般人见识的一定程度。如果作者的见识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可能作品像模像样的,但实际上什么也不是。阎安主席这里说的见识也就是我们上次探讨的见识问题。
我把阎纲老师和阎安主席的评论文章发给您,请认真研读,我相信您在感受的同时,会得出一些文学的新体会。
祝好!
杨生博
2024月4月13日
登高方能望远---致杨生博先生(二)
杨老师:
您好!
我俩虽认识时间不长,但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您说咱俩一定会成为文友和生活中很好的朋友,我也有同感。
您对我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还努力帮我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着实令我感动。
您发来的两位大作家的评论文章,我都认真看了,受益匪浅。
阎纲老师称您是绝句式白话体诗人。他说您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追求古典绝句式的白话效果、很短,将艺术打击置于曲终。也就是凭借古典诗歌仅有的四行诗句,营造杨氏的自由诗句,以期近似“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意蕴。我觉得阎老师着重是从格式上谈的,您的诗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绝句式的,句子短,字数少,读起铿锵有力,节奏感很强,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阎安主席称您是一位深度思考生活,具有乡村中国历史感的诗人。他的评论文章,我觉得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见识”,一个是“提炼”。见识:见闻广博,搜集事实和详情。也就是我们上一封信里谈论的话题。他把见识提的高度很高,认为一个作家见识的高度决定他的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提炼:他说您写的东西都您经过系统的、一辈子的积淀、提炼出来的。文学是唤醒我们内心的记忆,平淡的故事里有着最持久的情愫,包括您的母亲、奶妈、父亲、您的村子,都是您自己已经提炼出来,并已经提炼到一定高度的内容。
至此,我看明白了。您所写的诗歌除了一颗“立诚”的心,即真诚的、有品质的情感参与之外,思维与知性的部分是构成文字境界的另一维。有品的诗歌是您心灵自由的放纵。品在灵魂,不是客观的叙述,不是写作素材的堆砌,而是经过深入地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加工的,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东西。见识、提炼这两个词很重要,需要我认真思考、细细琢磨,积极内化您宝贵的文学经验及写作秘诀,您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工龄四十一年,先后在四个县区,十多个单位工作过,多年在行政领导岗位上,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不可谓不多,生活的积淀不可谓不丰厚。但我心里清楚,生活积淀丰厚的人未必都能当作家。
我觉得自己目前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抓紧充电。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交朋友,多读、精读经典名著,不断扩展视野,领会多种创作方法与写作技巧,从名著中汲取营养。最近我集中阅读了大量的孙犁、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陈彦的作品。二是结识文学大家,进入有品位的文学名人圈子。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这方面还需要您的帮助,请您给我引荐一下,能让我结识更多的文学名人,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尽量少走弯路。
我非常期望您近日能带我去拜访一下阎纲老师,我知道这个请求很冒昧,但我确实渴望能早日见到这位文坛巨匠。
给您添麻烦了。
谢谢!
王满院
2024年4月14日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