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家在大连(上篇)
作者:贾桂杰
女儿,家在大连。
疫情三年,未曾回来过年 。
明明知道,却把女儿的最爱都准备齐全。
绚烂的烟花,仿佛是对我落寂的嘲笑。
新年的钟声敲响,除夕夜那首烦躁的《难忘今宵》。
隔着屏幕,遥寄对孩儿们的思念,
拥抱外孙成了最奢侈的渴望。
哪怕能真实的触摸一下孙儿的脸!
女儿,家在大连。
新冠三年,病毒消散。
一家三口,决定在春节前一天回家过年。
明明知道,时间不能提前,
却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仿佛时针定格在无限延长的夜晚,
我掉落在期盼与思念的无底深渊。
于是盼望东方那一抹淡淡的鱼肚白。
今日却如此耀眼,
似绽放的烟花,洋溢出多彩的光环。
女儿,家在大连。
就这样,我从晨曦焦急的等待。
于门里踏至门外,着了魔一般。
反反复复,复复反反。
明明知道这1800里路到底有多远。
但却傻傻的盯紧——
女儿的车出现在街头拐角处——那条傍晚才能归来的路线。
女儿,家在大连。
我数着时间,
时间越来越短,
但却未曾减退——
这1800里,遥遥的思念。
终于,在夕阳欲落时的傍晚,
车停靠在这个称为家的农村小院!
女儿,家在大连。
车门打开的瞬间,
思念如洪水般泛滥,
所有的疲惫已烟消云散。
女婿的一声“爸,妈”
触动积压心底已久的酸涩与脆弱的心弦。
女儿眼噙泪水,
未能发出一言。
也许“隔代亲”的典故并非虚传,
我张开双臂,一把抱起日思夜想的外孙“萱萱”。
眼泪在此刻幻化成对思念,最长情的告白。
女儿,家在大连。
外孙柔声轻唤——“老烈”
我怔怔的盯着外孙稚嫩的面颜。
外孙冲我咧嘴大笑,吐了吐舌头。
调皮的扮起了鬼脸,
我顿时会意,
原来这个“老烈”是外孙自创的方言。
姥姥的代名词已被“老烈”除名替换。
但,如何称谓,我皆喜欢!
女儿,家在大连。
女婿打开后备车门,
里面塞满孩子们对家的思念,
也承载着对父母绵长,浓厚的爱恋。
于是每年的今天,
我乐于享受这“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磨练。
因为它象征着美好的期待,与久违的团圆!
未完待续
——2024年4月15号
执笔松原
作者简介
贾桂杰 吉林省松原市人,前郭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写作。曾有散文发表于不同的网络平台,近期有诗歌、诗词、散文发表于大连有声文艺。其中,散文《儿时的芦苇荡》曾转载今日头条。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