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因果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7章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译文:“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当它的自生自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朴来征服它,就不会再起食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走向稳定、安宁。
思绪流萤: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说天下万事,都是在先有因和后有果的自然规律中,随时反应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人们一旦尊重了自然规律,处理的事情就会顺利;反之,则会出现遭遇挫折或阻碍不利的结果;而本文述及的“因果”,是在探讨和分享因果定律的正负效应。
“因果”,梵语hetu-phala中指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法律皆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失;因是能生,果是所生;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历然;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的内心,互为因缘或因果,其结局亦必是因果的传导;因果的类型,可分为世间、迷界、悟界、出世间之因果,且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除无为法度之外,一切事物皆受因果支配;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可引来世的善恶果报,进而反作用于自身,且佛门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可见,因果观念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据传,过去的农村曾流传一个打井的故事,村边有两户人家,因缺水各打了一口水井,其中一户人家打好水井后,就将水井锁起来,不让邻里使用,结果没多久,井水发臭枯竭了;无奈之下,这户人家只好再重新打井,且主人也因病去世;而另一家,水井打好后,立即向村民开放,让全村的人都来打水,结果水井因每天打水的次数多了,井水持续涌满,避免了枯竭,水质也日趋甘美,还有些香甜,主人也因与人为善,受到了村民的持久拥戴,心情愉悦,长寿而终。
从因果角度看,世上所有事情皆非偶然发生,每件事的背后必有原因,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人的命运也受制于这个定律,因为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是“因”,皆会产生相应的“果”;人世间不仅佛教认同因果定律,基督教、印度教和灵修的几大派系,亦都认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人有思想不同,就会持续不断地种下“善因”或“恶因”,亦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实际上,站在唯物主义观点上看,因果不过是自然规律的接续演变而已;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行为施什么因,也就自然得什么果;并且,人们也在因果关系中总结出:“端庄厚重和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和心存济物是福相”;但是,因人的成长和思想不同,作为的善恶效应,也随之不同;于是,人们在为人处世上开始越来越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走入误区,或哪句无心的话,得罪了一个有心的人,而且企盼多遇通情达理、有心有肺、好善乐施、知恩图报的靠谱之人。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论语》同样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均说明,一个人不庄重,就会轻佻,没有威严,流于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学也不会牢固;据说,曾国藩看到奕亲王的画像时,就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接着又说:“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如此,他是从画像里看出了奕亲王的“轻佻”和“不厚重”,才所以言。
没错,人们从经验中早已领悟到:人的端庄厚重,赖于修炼;这种人懂得敬畏,思虑深远,不会放肆、鲁莽和无忌,说话谨慎,交际不随便,很少得罪人,也易获得别人的尊敬,自然就会远离祸端;明代大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那么,为人“谦卑含容”,是指待人宽容,这样的人更易获得成功;《易经》里有一个卦名,叫“地山谦”,卦像是指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面前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如此,是指万事退一步、不傲慢、是谓谦;如再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更是谦逊;正因为此,《易经》的谦卦六爻皆吉,而其余的卦,却有好就有坏、有吉就有凶。
再看“含容”二字,指包涵宽容、宽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和容言,这是做人的低调姿态,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少的润滑剂;曾国藩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事实上,曾国藩也比左宗棠的官位高、威信大,且曾对左宗棠予以提拔,视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但左宗棠为人自负,从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不满地问侍从:“为何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侍从大胆地直言道:“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左宗棠听后,深思良久,最终放下了心中的隔阂,在曾国藩离世时,送去的致祭挽联上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国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而“事有归着”,就是指办事脚踏实地,有始有终,既克勤小事,又能持之以恒;推及居家过日子,如不懂得节约,喜欢大手大脚,最后就会生活无着落;再看经商做生意,很多人希望一夜暴富,却不懂日积月累;而谋身做事,很多人总想一鸣惊人,无潜心做事的专注,也不懂事业起于积微,功名需要寸累,就必然追求落空。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男虽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这便是“事有归着”的自我认定。
同样,“济世利物,齐同慈爱”,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齐同”即万物同一、“慈爱”即悲悯兼爱;八个字意在告诫人们: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宽容和包容,从同一整体的事实及本源上,认识彼此间的“齐同”和慈爱,懂得关心他人、社会和天下,有一颗慈善之心,懂得帮助别人,就是辩证地在帮助自己;这样的人既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富有的金矿,进而练就“达则兼济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局。
古人说:“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是凶相还是福相,可以反映在脸上,可谓“心”是因,脸是“果”;而“境随心转”和“命由心造”,也同样是说明人的“心念”,支配着行为和运气的结果;依此而言,一个人如做到了上述“由心及表”的变化,就是修炼达到了“改运”的程度,随即亦会出现吉祥富有的征兆;比如,食欲忽然变好、开始注意容颜打扮、夜里经常好梦出现、开始喜欢聚会、人缘突然变好、心情忽然乐观向上、亲人紧张关系忽变和睦;家中植物突然茂盛地伸枝散叶……均是心境调节之后的“运气变好”征兆。
综上观之,“因果”是自然依存关系和沿袭变化导致的必然转换规律,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和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发一定现象的根源,结果是由根源导致的作用效应;比如,一个人整天郁闷不乐,就易患病;反之,如一个人始终处在能自己善于调节快乐的状态,就会活得潇洒自如。
由此推及人生,皆有先苦后甜、因微果著、未造不遇、已造不失等因果惠及的福报或厄运结果,是谓天下万物皆在各自的因缘内,人的修行积福,亦犹如培育一片庄稼,先是播种,而后浇水和呵护生长,秋天才会自然地收获果实无量;如此,惟愿人们的人生,都在积攒善缘的过程中,走进葱郁的林中,与满目的花果一样,甘美恣意。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