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手拿起一本诗集,翻阅着、摩娑着、品鉴着,不知不觉间,我仿佛进入了这集子中,独自畅游于诗词的长河,将那从古至今的诗意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纷飞,诸侯群雄纷争,社会动荡,可在这一时期,诗词却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他们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劝勉人们学问经切磋后才会愈发精湛,品德经琢磨才更加良善;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来教导人们要知恩图报。恍惚间,我现身于汩罗江,看着滚滚浪涛,我想起了屈原,才高八斗却不得善终。他用血与泪凝结成了生命的挽歌——《离骚》。用司马迁的话评价就是“其丈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离骚》内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表达了屈原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对贤君明主的渴慕。其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悔”等句均体现出屈原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相应地,诗词歌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鬼”李贺;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乐观派东坡居土;“莫等闲,白了少年龙,空悲切"的爱国忠将岳飞,“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他们的诗词或浪漫,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或现实,体现诗人强烈的思辨色彩;或豪放,气势磅礴,气象恢弦;或婉约,音律婉转和谐……品读他们的诗词,仿佛经历了红尘,又遇山泉濯洗,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慰藉;品读他们的诗词,我感受到了来自那个时代浓厚的历史古韵,感受到了同一轮明月之下先人的思想情感。
到了清朝,清诗清词又带给了我荡魂摄魄的感受。这一时期诗词中的大部分抒发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不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贞。
当我们与作者“心有戚戚”时,诗意将我们与作者连接起来,诗意变成了我们思想至纯至粹的流露。我们惊叹于作者的匠心独运的同时,又沉浸于这些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之中。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流淌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我们穿越时空品鉴古代诗人词人的作品,达到了情感共鸣。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人生感悟,让我们在困惑中得以一缕光明,在污浊中得以一丝清澈。然而诗词对后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当我们失意不得志时,我们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满怀抱负时,可以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看见美丽的雪景时,可以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词,为我们提供想象乘奔御风的辽阔四荒,在这一世界中, 我们回望自己,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诗词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它,是我们思想的载体,寄托着我们的情感万古长青。
(指导老师 张引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