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故宅的槐树
高迎春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见我儿时栽种的那棵槐树,已长到两手多粗了。满树的叶儿早已被秋风接走,枝头密集成串的槐豆儿,在冬日寒风中摇戈着秋实的丰硕。
家乡的五间瓦房故宅,自从母亲和三弟多年前进了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宅,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闭了荒凉许久的院落。离家的时光算来已有三十多年,长粗长高的槐树,年年都把根须深入故乡的土地,替我忠诚守望着墙皮脱落,满院杂草的故宅。说起来,我种的这棵槐树,还是老祖宗栽种的那棵老槐树的孩子呢。
儿时的学校,原是一户地主家的四合院,前廊后厦、古瓦高脊,非常气派。上学时,须从芦苇大湾的中间土路上穿过。湾东岸边上,有两口五百多年与村庄同龄的古井。有口井的井口很大,为方便汲水,井口之上搭设了十字形方木,村里人称呼它为四方井。只为这井口的特别,上学路过便忍不住去井口边玩,把大人的叮嘱抛到了九霄云外。胆子大的敢从中间横梁上穿过,我有时也紧随其后冒险。远远地被大人瞧见,便把禁令用手摇传过来,我们就知趣地一哄而散了。
在那口小的古井边,有棵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槐树。古歌谣里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鸪窝。”传说这株古槐,就是老祖宗被官府强行移民,在大槐树底下集合时采集槐豆远捎此地种植而成。鲁北方言把排大小便称做“解手”,据史学家考证,这约定俗成的口头用语,就是那时官府沿途用绳捆手强行移民的证据。最初的谋生,老祖宗是在官道边开店,故这高家店的村名便穿越悠悠岁月流传下来。
我是吃古槐边这口井的水长大的。清晨公鸡报晓,到井边汲水是村民的首选,把家中水缸打满,才下地去干别的活儿。父亲在外县上班,这挑水的差事家里从没指望过他。先是母亲和姐姐抬水,后来是姐姐挑水,再后来便是我挑了。稚嫩的肩膀先挑半大的小水捅,有了力气才敢挑大水桶。汲水时,曾多次失手把水桶沉入井底,借铁锚捞水桶,焦躁紧张的情景依旧真切在回忆中。夏日里浓浓的槐荫下,大姑娘小媳妇汲水洗衣,孩子们玩跳房游戏,这井边就比四方井更多了些人气儿。
鲁北把常植于庭院的槐树称之为家槐或护房槐,读书后才知这古老而我国唯有的树种,也称做国槐或中国槐。周代外朝植有三株槐树,为朝臣列班的位次。后“槐棘”演变为专属公卿站列之位。《周礼·秋官》中记载:“朝士掌建帮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分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周代的三公指的是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司马、司徒、司空。由于周代十分注重“三公面三槐”的礼法,古时的书生便以博得三公之位而勤奋读书,参加应试科举。后来科考便以槐指代,把赴考称做“踏槐”,科考之年谓“槐秋”,科考之月谓“槐黄”。“几年奔走趁槐黄,两脚红尘驿路长。”“晓窗须为吟秋兴,夜忱应教梦帝乡。”这些诗句反映的就是那时应试科举的情景。
在之后的朝代,与科考有瓜葛的槐树便被视作功名利禄的瑞兆。《旧唐树·孙偓传》里记载:唐学士孙偓,长安人,厅有槐木立柱,忽生枝叶,日渐长高乃穿檐而出,人皆称奇,曰为三公之兆。后来孙偓果然官至侯,执掌朝政。《谈苑》中记载:宋朝的吕蒙正,寄居寺院苦读,应试毕乃归故里,见居室长一槐苗,高二三尺,葱翠矮健,是年吕蒙正中状元。后为宰相。《济南府志》记载,明代有个叫王伍的人,灾年施粥槐下,饥民以草帽挂槐枝。入夜,王伍梦见槐枝所挂草帽皆为乌纱。后来其孙中举,位居高官。
正因为槐树寓意功禄,自古为人所钟爱。身为齐国君的齐景公,爱槐尤甚,曾派员日夜守护城内的一株大槐树,并在槐前立牌告诫众人禁止犯槐伤槐。齐鲁之地古槐奇槐颇多,从此例也足见事情的端倪。泰山斗母宫的“卧龙槐”,虬枝扑地、蟠根生干,另生一树,可谓天下奇绝。曲阜孔林中的“瑞槐”,枝干偃蹇,肤理若镌刻篆籀龙凤,细如发丝,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元代的贤遒曾为此槐赋诗:“阙里阴阴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苍皮皴蚀纹异常,天成篆籀分毫芒。游丝萦落科斗乱,云气飞动龙鸾翔。清阴如水石坛静,弹琴树底歌薰风。”潍坊中荆山尘镇平柳院村,有株“槐抱松”,槐为元代所植,至明代树杆枯朽中空,从中长出一株松树,至今元槐枝叶茂盛,树冠如盖,明松苍翠玉立其中,令人叹为观止。德州宁津黄家镇村的“杨抱槐”,亦是鲁北的一大奇观。
我们村的古槐,因传说祖宗所种植,理所当然受到村民的敬畏。每每见树下有烧纸的痕迹,就知道又有人家的孩童头痛脑热,祈求老槐树保佑平安。不过,国槐确属中药无疑,从槐叶、槐花、槐实到槐枝、槐胶、槐白皮匀可入药,有清热、凉血、润肝、消肿、止痛之功效。
把初生的嫩槐叶炸熟,用水淘洗后代茶饮,味道鲜美。这方法《本草纲目》里亦有记载。村里人常把鲜嫩的槐花采摘下来,掺上面粉蒸鸡蛋花糕,烙槐花菜饼,做金针木耳槐花汤,包槐花馅猪肉水饺,都是风味独特、回味无穷的美食。不过,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用槐豆水拔后蒸煮的小菜,其中白嫩的槐胶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我栽种的这棵槐树,是从离老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