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游散记(四)
文/王瑞祥
阳朔山水
进入桂林之后,住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驴友们能随意的住进条件较好的标准间,情侣们也有了大床房。有了洗漱用品,车马劳顿,住下来就可以冲澡了。吃饭的团餐大同小异,与旅游团在云南、海南、深圳的饭食差不多。号称“十菜一汤”,菜大概就是煮莲花白、炒笋丁,凉调绿豆芽、炒咸菜丁、煮黄豆之类,一条啤酒鱼还得另行加收餐费。但我们期待观赏阳朔美丽的山水,看着沿途十里画廊的桂林特有的如诗如画的风景,这些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用餐多数就在月亮湾景区边上的一个餐馆里,台上有少数民族阿妹唱着敬酒歌,跳着舞。我们旅游团在这里吃过三餐。几个年轻的驴友,也就着推销员赠送的牛肉酱,把一碗米饭吃得香甜。这米饭不白,显得发青发灰。桂林的米或许就是这样的颜色,蒸得稍软,没有多少菜依然可以下咽。汤就是紫菜蛋花汤了,味道极淡。我口味重,浇了几勺啤酒鱼汤,才稍稍合了口味。如果午餐没有吃好,晚上,买上这里产的“山花酒”和水牛肉,在宿舍里打打牙祭也就可以了。

A.船游漓江
在我们的旅游行程中,没有船游漓江这个项目。带队刘导在途中便极力推荐,说漓江最美的山水就在乘船游漓江,沿途的风景那就是阳朔美景的精华。比如九马画山、黄布倒影、二十元人民币背面图片等等。接地导游阿玲也劝说我们乘船游漓江。很快,阿玲便收交了每位愿意乘船游客120元/位,大巴就开到了漓江码头上。
游艇是单层机动游船,船老大很仔细的检数了上船的人数。除过我们团,还承接了一个河南来的团队。刚开始我听他们的说话的口音,有点像我们陕南旬阳一带的乡党。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河南游客。也许他们与旬阳是邻县吧,白河那里不就是最著名的“鸡鸣三省”的地带么?船上有两个女员工。我询问是否有开水供应?回答说没有。看来品茶赏景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了!船老大总算开船了,嘟嘟嘟的发动机声在漓江上回荡着。离开码头一百米左右,船顶上便可以上去,在上面有更宽阔的视野。女员工拿着她的高档相机,选择着她认为最美的角度,替游客们拍照。
我也上了船顶,在上面仔细欣赏漓江美景。漓江水呈浅绿色,江水浑不能见底;风平浪静,没有鱼的踪影。上午还下过雨的,这会儿却云淡风轻,太阳也露出了笑脸。两岸的山秀美而连绵,山上的植被很好,暮春时节,苍翠欲滴,或为杉木高耸,或为竹林翩跹,杂糅结片满目绿色。偶尔也有山岩裸露出喀斯特地貌。远看山的轮廓很柔和,如画家笔下的画,少了北方山岭的险峻,多了南方尤其是桂林山水的柔美。这些山肯定是起了非常美的景名的。只可惜没有导游替我们讲解,我们便分不清那些是“九马画山”,哪块是“黄布倒影”了。她在忙着拍照赚钱去了啊。我的驴友中也有非常善于旅游的爱美的女神。她挥舞着一个红色纱巾,在船边展开,随风飘扬,非常唯美,我抓紧抢了拍照。右舷边上的山丛里,一个红塔慢慢向我们走来。这塔平添了山的历史文化纷围,拍出来山水的图片就更灵动起来了。正沉浸于观赏漓江山水的柔美多情,游艇却已经掉头返程了。我感叹于船游漓江的航程太短了,肯定是美景飞逝,乐而时快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120元的船费花得值了。

B.马岭鼓寨
在阳朔,有个参观侗族马岭鼓寨的游程。导游阿玲介绍说,前些年,中央常委赵乐际的弟弟赵乐秦时任桂林市委书记。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在深山里的居住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市委决定把他们迁到了新建的侗族村寨。并把他们里面有点文化的男女青年招聘到村寨,让他们做唱歌舞蹈的表演者,做导游,使他们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其他的有手艺的人或者做编织手工艺品,或者去银饰厂打造银饰。除过种地,增加旅游和旅游产品收入,这样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侗寨大门很有民族特色,木瓦结构的挑檐的层叠,看起来大气恢宏。几个侗寨阿嫂在寨门口给游客敬酒,我仔细品味一下,就如我们关中道的醪糟滋味,甜甜地泛着米香。我们被一个自称“十嫂”的少数民族导游带着,沿右侧游客通道往前走。她早些年在南方广州打工,家乡建设好了,她回故乡侗寨做导游。她个头不高,约么1米5样子,但语言幽默风趣,深得旅游伙伴们喜欢。边上有一个舞台,几个侗寨阿妹在跳迎宾舞,歌词我们听得来,是用汉语演唱的。继续行走,有一个稻草寨门,两个阿妹伴着游客拍照片,我绕行了。二道门边上有一个侗族阿嫂,在二层木楼阳台上表演梳头。她把长长地如瀑布般的黑发,用银梳子梳顺畅;然后稍加拧紧,绕头上一两圈,掏紧后往上一戴,分明就是一顶黑色的帽子戴在了头上。
沿着走廊,寨子里没有特意的绿化,草木都是天然生长,少有花树花丛。有的屋子还有用少数民族语言哼唱的民歌小调的阿哥阿妹们,这小调的语言我们是听不懂的,但很委婉动听。墙上挂着他们民族耕耘的器具与丰收的果实,具有民族特色。最终,“十嫂”把我们带进了她的“家”。她先拿出了一把银梳子,用梳子背替我们一个驴友刮了痧。背上出现了一片紫红色,说明他颈椎肩膀有严重的湿毒。接着十嫂拿出一瓶二锅头,用一个不锈钢碗和一个银碗做实验,让我们感受银碗具有过滤毒素的作用。说实话,这种实验表演的成分太重了,在自称“酒鬼”的十嫂的邀请下,我和她干了银碗里被过滤了的一大口二锅头!
下来的环节肯定是购物了。一个围城四方城的柜台里,摆放着林林种种的银饰品。银碗银壶,银镯银链,琳琅满目,就连导购小妹的手指上,都穿着一串银戒指。说实话,这些银饰品做工远没有内地“老凤祥”的精细,但他们说这是“熟银”,柔软不怕折。但价格不菲,一个银手镯一千多元,银壶上万。我们这个穷游团少有大款,只能望银兴叹了。大家绕着柜台观看欣赏,选择困难。我猛然想起来了,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旅游,买了一对银手镯,已经戴在了我的孙女的手腕上了。小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上幼儿园了。假如我的子儿媳妇自愿响应国家号召,再生个二胎三胎,我得有所准备了。我选了一个幼儿银镯,一对儿七百多。我刷了微信,导购小妹替我包起来。阿玲也做了统计。我是我们团第十六个买银饰的。十几年都没有随团旅游了,买点实用的物品也是应该的,尽管价格很贵。(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