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文/李少咏
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向我们所展示的,就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一个处于社会夹缝中的独特的知识者个人和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激烈的战争。与真实世界中真实的战争一样,它也具有战争所特有的所有残酷、血腥,当然也有一定的温馨、浪漫或者旖旎。而与真实的战争不同的是,它的所有残酷、血腥、温馨、浪漫或者风流、旖旎,都只是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甚至那个正在经历着这场严酷的内心战争的人自己也有可能看不见的地方进行。
当然,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个阅读欣赏主体的性别差异带来的认知与理解歧异常问题。
我们知道,性别与生俱来,和我们每个人处身其中的世界一道生长、展开、延续,牢固甚至顽固地扭结在人类生命的根上,既与人类的自我不可分割,又与由人类所组成的社会、世界保持着永恒的神秘关联。性别是植根于我们身体内部的一种宿命,一种前定。
就像我们不能将我们的身体简单地等同于骨骼、血肉、毛发、五脏六腑等等那些物质构成因素一样,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性别规约于男性和女性这两个不同的人类性别类型。
站在现代人文主义立场上,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身体不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立足之本的血肉之躯,它还是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疾病与痛楚,我们的快乐与欢欣。还有,我们的身份的认同感与群体归属感,我们在生产与创造过程中体验到的内心狂喜,我们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候的绝望的悲鸣与无奈的叹息。 而性别,则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的外在显现,也是我们面对自然、社会时候的社会角色的内在投影与映射。因而,在我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总是反映在生活细节的每一个细小的方面,诗歌创作自然也不例外。
在古今中外诗歌史上,我们能够读到的作品,绝少例外的含蕴着诗人内在性别意识的影子。具体来说,在大多数男性诗人笔下,举凡涉及具有女性或者说阴柔特质的意象,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显示出某种主宰者或者说支配者的精神取向。阅读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强烈的这种主宰或者支配意识在起作用。
我们的社会一贯都是按照男性中心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而我们的文学艺术发展史,也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以男性中心原则进行建构的历史,因而,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总是有着某种潜在的男性中心主义的隐秘意向在起着作品的支撑甚或支配性的作用。
要想整明白诗歌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性别差异的因素起什么作用,虽然不是根本性的,也一定是很重要的。一旦知道了这一点,再去分析和讨论我们的问题,也许就可以更切近地追索到关键核心所在了。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