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二十九:榜样,精神永存
一一在学习焦裕禄的日子里
作者 岩增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范。一些刻骨铭心的事件与经历,是终生难忘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投身到国家三线建设支援边疆的事业中,虽然远在新疆,但国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对我们的影响,同在内地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对党的号召更要无条件的响应。

当年我们单位有许多职工刚刚从内地探家归来,有的还在路上。他们从家乡,从火车上就知道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象我师傅这样政治上敏感的人,己预想到全国性的学习焦裕禄活动的热潮到来了。
我到新疆哈密的转年,即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以及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一一焦裕禄同志学习》。随后中央有关部门及各级党委先后发出了《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

各级党团组织和工会都积极行动起来,把转发长篇通讯的《新疆日报》发到每个办公室和每个班组,后来通过各种途径发到基层的学习材料,每个党员每个团员都人手一份。广泛学习活动深入开展起来了。原来业余时间星期三晚上是学习时间,星期四晚上是党团组织活动时间,在学习热潮初期改为每天晚上都集体学习两个小时。焦裕禄的事迹太感动人了,我在班组里负责读报,多次哽咽流泪读不下去,大家在这种气氛下也都滿含热泪听不下去。每次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过程。“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焦裕禄的话和他的实际行动感动着每一个人!厂里广播站也每天分段广播长篇通讯,我和对象(那时还处于暗恋阶段)在读报时每当一个人读不下去了,另外一个人接过继续读,就这样都要经过多次接力,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完。

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级领导和每个职工开始用焦裕禄的精神和作风,对照检查自己。尤其是党团员在组织学习会上剖析自己,找出差距,订出规划,落实行动。一时间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生产工作中得到更大的发挥。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也不断掀起新的生产高潮。
不能不说,那时的职工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几乎是一个心眼儿为国家。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犹如给我们支援边疆建没的人们注射了强心剂!精神更振奋,生产劲头更足了。

我们厂里广播站和黑板报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学习焦裕禄的心得感想,学习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生产的感人事迹,越来越多了。尤其到各班组车间收集稿件,忙坏了。几乎每天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白天晚上都在加班,班组学习还要参加,宣传工作也不能停。当年焦裕禄的模范事迹可以说家喻户晓,没有不知道的,大人孩子都能讲的一套一套的,可谓是深入人心。
那时社会风气清正,人心向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常见的现象。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是焦裕禄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
焦裕禄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六十多年来,他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时代、光照千秋,是不朽的精神丰碑、人们的前进动力,昭示着高尚的人生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尤其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商品经济时代,更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参照楷模!

【流金岁月】岩增:三线建设回眸之三十:历史,不能忘记
——也说“忆苦思甜”活动
作者 岩增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要铭记历史,要把过去做为鞭策自己的力量而不断前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祖国大地广泛开展的“忆苦思甜”活动,曾经为一些人所诟病,那么,铭记历史应该以什么形式为宜,暂且不论,而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
“忆苦思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时兴的一种通过单位集体开会,对全员开展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内容是请在旧社会受过地主或资本家等剝削阶级压迫的人,回忆旧社会的苦难,比较新社会的幸福生活,以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热爱。

这是六、七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种教育形式,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次,也可固定在某些节假日进行。配合这时期的教育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卖花姑娘》(朝鲜电影)等等。

我们单位不但开展了这项教育,还把教育形式多样化。那是在七十年代初,在工区召开了“忆苦思甜”大会之后,我们厂除了要求在各车间班组自行组织小型“忆苦思甜”会,请老同志讲自己的苦难家史外,我们还通过绘制连环画,把厂里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职工经历,通过形象的连环画形式表现出来,在厂里的大型宣传栏分期刊登,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新社会出生或长大的没有受过苦的年轻人,深受教育,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看到老一辈的不容易,感受到新社会的进步和幸福,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

忆苦思甜大人孩子一起吃忆苦饭
忆苦思甜大会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讲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往事,控诉旧社会的罪恶;二是吃忆苦饭,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之苦。忆苦饭是仿照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日常伙食做的,一般是粗米,混合着菜叶或者野菜叶,或者再掺入一些米糠,没油没盐的熬出一大锅,由单位派专人负责把饭送到会场。每个人来开会的时候都已经自带了碗筷,这时大家都会自觉排队,自己动手,按个人需要,把忆苦饭盛到自己碗里,然后一脸严肃地静静吃起来。
开《忆苦思甜》会和吃忆苦饭,也有出现异常情况的小插曲:如在忆苦会上,当过贫雇农的讲到受地主压迫时,当要收割庄稼时也给改善伙食,因为此时到了“叫劲”的节骨眼,地主往往会给蒸馒头、炖肉,以保证赶在雨前快收快藏。讲到这里领导会立即打断:“这也是剥削手段!”后来我曾问我爷爷(他是雇农,定的贫农出身,年轻时给地主当过长工):“那时地主给你吃过肉吗?”“吃过,收庄稼的时候和过年的时候,平时主要吃窝头咸菜。”“糠麸子,菜叶子,一年到头吃饺子。”属于常态。不可能一年到头都不改善,扛活的会受不了而逃跑。我认为吃好吃差实际上都是在受剥削,你的身份就在那,好能好到哪?这是根本。有一次单位做忆苦饭因为找不到谷糠,只是用小米加蔬菜熬的粥,许多人吃后偷偷说这粥也挺好喝,希望经常熬这种粥吃。其实,若真如此,也仍然会受不了。
我们厂王副厂长五十多岁了,在旧社会苦大仇深,受过地主剥削,讨饭到城里进了营造厂(现在的建筑公司)当小工,每天背砖背石压弯了腰,受尽折磨落下伤病,仍吃不饱穿不暖。直到解放快四十岁了才翻身入党,找上老婆。我们把他的经历编成小话剧,在全公司的大会上演出,没想到受到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参加哈密地区汇演。地区还派评剧院的老师指导改进和排练,我在这个剧中扮演了王副厂长年轻时在营造厂当小工那段历史的演员,虽然我背的是用木块做的道具砖石,但也感受到肩背的沉重与不易。这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当演员的经历。

“忆苦思甜”和吃忆苦饭,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那段历史阶段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与进步,不会再出现当年的形式。但是做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和人民,不应忘记历史,特别是不应忘记民族的奋斗史、发展史,并从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需要澄清的一点,就是旧社会绝大多数底层劳动人民是不是被剥削被压迫?如若不是,有必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吗?
天津有位富人出身、旧社会过来的著名作家林希,他写过一本书叫《你不知道的旧社会》,里面清楚讲了解放前的“旧社会”确实十分黑暗,劳动人民受苦受难过的是朝不保夕的日子,太想翻身了,否则怎么会“把脑袋掖裤腰里”冒死起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而从理论上讲,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残酷”的“剥削压迫”也是常态。这对新时代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警示。所以,牢记历史是必须的,但以什么形式最合适,则是可以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