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 望 念 想 系 麻 田
(二)
文/王玉虎

夏日悠长,时光荏苒。透蓝的天空悬挂着火球似的骄阳,走进麻田,闷热潮湿,好似进入封闭的桑拿空间,让人感觉十分不适。恰如宋人戴复古《大热》所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从拔麻到沤麻的这个环节,是让麻农们掉膘的活儿。要拔的麻田,需择日浇灌,拔麻的时间控制在浇水后二、三天之内。提前拔、田间湿度大,麻根部土壤不易抖落,耗时费劲伤人气力,若拖后,麻田干燥板结、又不宜拔下。农谚曰:“水西瓜、旱葫芦,茄子沟里养鱼儿,拔麻地块湿漉漉”。麻田不干不湿,才是拔麻的最佳时机。

拔麻可以说是种麻人家劳力按需协调的慎重活动,需要精心谋划,事前事后,上下左右,大处着眼、小处扣盘。人力联系沟通、拉运车辆的确定,每项工作都必须逐一敲定核实。一个卯、一个榫,一个萝卜、一个坑,决不含糊,中途误事吊链子。
为了抢时拔麻入坑,邻里齐动员,老婆孩子一起上,亲戚朋友都来帮忙。这体现着亲戚友情维系,邻里相互帮衬,朋友日常互动,约定变工,平日里人情的积累。在大忙季节里,能帮忙的一个不落,每个参与者把自身一年蓄积的精力都用上,绝不能偷闲撒懒。这时的麻田里,显现的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的人脉,是亲情、友情、人情,是人际往来、契约诚信与合作。
进入大麻地、不怕染绿衣。麻花辫、粗布衣、黄发垂髫着旧衣。投身拔麻田中,谁也不去评说张三裤脚短、李四衣袖长,任麻尘、麻叶、麻汁去污染。

拔麻开始,先开拔出一块方圆三五米的空旷之地,才能适合拔麻时闪、转、腾、挪的正常活动范围。踏进麻田也如走进赛场,男女老幼各自入列忙活,人头攒动、集中力量打会战。身强力壮的自然成为第一方队,排列到拔麻主角的位置上、排难开道,脚步踏踏,呟声咋咋,麻田呈现出一道特有的忙碌、急促,紧张有序的收获场景。
那些青壮年站在比自己高出近两倍的麻地里间,在宽约一米的视平线,用左右手各划过一道麻秆,捋成碗口粗细,后退三五步,抓捋麻枝颈部、拧成一股夹在腋下,身体向右或向左倾斜,双脚使劲蹬地、猛然发力,只听“咔嚓”一声响,将方圆半平方米大小、生长粗壮的麻断根而下,再把麻根往地面一跺,向麻根弹出一脚,抖落掉麻根泥土。这上下连贯的动作,宛如一位手握长枪的拳师,施展着拦挑绞缠式格斗术,先用握着麻头的右手,轻轻一个虚晃,将麻的上枝自然拧摆,绞为一束,又来一个摔跤高手的姿势,将右手中的麻头与左手中的麻根前后按到地面,点到为止松手放下。力量与动作完美结合,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每五至六把麻排列叠放作为一小捆。一个冲刺,一个猛阵,拔下大麻一大片。“农事秋困午梦长,劬劳不惜在麻田”。拔麻人挥汗如雨,一路滴洒田土……
紧接着一位手脚麻利的人、承接副手角色,很快清理完低矮、杂乱的次等麻,为前面拔麻者清理地面,确保拔麻人脚下无乱麻搅拌。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配合拔麻的副手,手脚利索地清理未拔下的麻,并用这种麻快速打好用来捆扎麻捆俗称“腰子”的绳索,为捆麻人做好了前期工作。
世间万事通于一理,别小看那副手、气力不如拔麻人,其作用很大,快慢节奏、把控极好,事事有默契、一切刚刚好。副手配合得当,能使拔麻的主角手脚更麻利,投入更齐劲、干劲更十足、一个人能赶出几个人的活。
麻田中负责捆麻的人,至少也是一个“半劳力”,他动作麻利,将每一捆的麻根和麻尾的关键部位、快速各扎一道成捆,这样便于麻捆搬运,尽量减少阳光照射、保持麻秆的水份。捆麻的人紧跟在副手之后,以最短的时间、捆完拔下的麻。
捆麻人身后又尾随一人,将捆好的麻按十捆一组、麻跟朝向阳面、每十捆码在一起。跟在捆麻人之后的最后一个人、他负责将麻田中的所有乱麻遮盖在麻捆上,以防阳光照射,最大限度的留住麻的含水量。

这时的麻田中,从拔麻者到副手,从捆麻人再到最后工序遮盖麻捆,天然般组合为四组人员,穿梭于麻田中,形成全流程闭合状态的人力配置、露天作业分工协作、效率最佳的流水线。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空旷的田野里,除了麻捆,被清野的剩下的只有零星的杂草。
随着麻田中人麻攒动,寄生在麻秆的秋虫蚊蝇,一下子失去了安乐的家园,惊慌的飞穿其间,顷刻间引来许多燕子、聚集飞翔在麻田空间,犹如欢唱着丰收的喜悦,时高时低、来往穿梭,上下飞舞,飞旋、升腾、俯冲滑翔、停顿、动作迅疾、变化无常、神游其中,任意西东,怡然自乐,众妙齐聚,各抒情趣,展示着优美的身姿,喃呢着天国的妙语。
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给忙碌的田野带来了灵动,带来了生机,也演绎着惊险与刺激,此番妙趣横生处,无不是天地互动之厚赐、万物相生之可爱。

然而,在火燎的阳光照射下,拔麻的人全然不顾炎热湿润的空气在田间蒸腾,麻农们更无暇观赏这些田园奇观,麻田里,脚步声声、前呼后应、尽其所能,你赶我追,鲜活的朝气、活力、速度交响在田野上,目标是将麻田里全部的麻拔完、捆完、遮盖完、才算达到目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场面,它演绎了合作与力量、分工与

王玉虎,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武威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凉州区纪委、街道、商务局、农机局任职。期间单位曾获得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关工委;甘肃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禁毒办、省关工委及市、区各种奖次七十多项,个人也相应获得诸多奖项荣誉。主编《古驿新韵》、《凉州区商务志》、《凉州区农机志》《西凉娇子》;著有《西望长城—河西走城文化寻旅纪实》(合著)、《血沃河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纪实》(合著)《古城阅千年—武威历史文化古城寻旅》(合著)。曾先后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话剧、快板等文学作品5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