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颜色得喝了家乡那口春茶才知道
作者:连昊志

小时候,我觉得陕西的春天不单纯是绿色的,更多的是“大风起兮尘飞扬”的土色,家里长辈们碗里的茶汤也多是罗中立老师名作《父亲》中那碗混沌土黄色。

说起喝茶,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小时候听家里大人说喝茶对小孩不好,却看见大人们一年四季都喝茶,认为大人们一定是有好东西舍不得给我们喝。所以我们喝的第一口茶都是小时候偷偷从父亲母亲的茶杯里喝到的,那浓浓的苦涩让我们不禁疑问,大人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啊?
长大后远赴渤海之滨求学,临行前奶奶给我一个小麻纸包。我依稀记得她说,“你要是水土不服的话闹肚子,就在水里撒点这土当茶喝,喝几回就好了,这土是从咱们老屋后面城墙下面挖的,晒得干干的,碾得面面的,灵得很”。母亲也担心我会不适应,托人买的上好的汉中仙毫仔仔细细的装了一塑料袋。年轻不经事的我对这种“喝土茶”的说法不屑一顾,但还是毕恭毕敬的把小麻纸包和塑料袋放在行囊里。

在千里之外的秦皇岛,我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走在海边,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那种大海的咸腥味挥之不去,可是我也没有水土不服,一切正常。奶奶的土包和母亲的茶都没有机会展示神奇效果,被我收在角落里。同学们慢慢熟悉了,大家分享家乡特产的时候,母亲的茶才被我翻出来,一人一杯茶,他们居然都被惊艳到了——每杯都是一部分茶叶在水面竖立着,另一部分在杯底竖立着,茶叶细嫩亮绿,特别漂亮,茶也很好喝——“陕西也有茶,还这么棒,真神奇!”

我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家乡的茶也是新鲜的:细品能感受到苦后回甘,紧皱眉头后身心安然舒展,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绿得有点泛黄的树叶子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只是一大口喝下去,有热烈,有茶香,有回甘,但仍觉得有些苦啊,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好。
再后来,奶奶离开了,老宅后面的老城墙也在城镇的扩建中消失了,父母来北京之后我和故乡的联系也慢慢模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喝酒到喝咖啡再慢慢到喝茶。经历的事情多了,就明白“茶要泡开,人要想开”的道理。

我们在马连道茶城开了茶馆,也喝了很多茶,但是每遇到汉中仙毫,我都要泡上一杯,喝家乡茶已经成了一个念想——还有那现在已经不知所踪的土包——每每泡茶的时候都要仔细闻那股清香,莫名的会想要多喝一杯。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懂茶,但其实,从第一次感觉到苦后回甘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被它潜移默化的改变了,那种顺应内心的苦后回甘不是肥仔快乐水能给的。
今年清明节假期,我们品着茶,看着窗外不远处的紫竹院公园人头攒动、杨柳依依,感叹着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可惜琐事缠身不能回家。老乡大哥讲着汉中仙毫如何经历夏晒、秋霜、冬雪、春雨,如何采摘、摊晾、杀青、风选、冷却、理条、做型、提香。讲汉中仙毫不炒不揉,所以鲜爽回甘、香气高长——“就是这一口明前仙毫,让你感受秦岭魅力,品味起伏人生”。
看着杯中那浮动着的和沉入杯底绿叶子,我又一次想起故乡老城墙下的老宅子,想起老家春天的菜园子,想起了爷爷奶奶。

都说诗与远方不可辜负,我也曾是家人的远方,孩子以后也会是我们的远方,但很远的远方此时此刻与我无关,手中这一杯香气四溢的绿叶子,让我想到了故乡的春天——喝了这口茶,就感受到了故乡春天的颜色。
苦后回甘,这才是生活。
那么,陪爱的人喝一杯故乡的茶,任三餐四季的时间从指尖流走,我们一起看神奇的东方树叶在杯中旋转起伏,一起体味岁月的温暖与情长——每一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简介:
连昊志(曾用名连六七),富平县庄里镇人,曾就读于富平县庄里镇立诚中学,现定居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