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罗卜汤煮出了童年(诗歌)
文/陈振家
体验生活,
即是体验禅意与自然。
体验每个当下,
每个当下即是禅。
把禅意带入生活,
走入人群,
就像煮罗卜汤
煮出了童年。
紧贴墙壁,
细缝进入,
就来到了
蚂蚁茶园。
蚂蚁们
白皮细肉,
很高雅很有风度。
且听他们和她们的
高谈阔论吧
蚂蚁们上厕所时,
总是围在一起
口吐仙气,
充满仪式感。
蚂蚁们没有奢侈品。
蚂蚁们打仗的时候
拒绝用冷兵器
总是用触角,
互相挠痒痒而已。
冤往宜解不宜结
何必呢!
蚂蚁们抽烟的时候,
总是将香烟插在鼻子里,
让烟雾缭绕七八圈
然后,习惯于
玩消失。
蚂蚊们都很进步,
谁也不扯谁的后腿。
在蚂蚁们睡着了之后,
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开阔一些。
当我端着一碗莲子汤,
走遍全世界的时候,
一直没有找到女娲娘娘。
哦
在梦里,
她却出现了,
而且,
她给我喂奶:
两边都喂。
这是很有营养的,
而且
滋养灵魂。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写了十六年,
这是很辛苦的。
这奶,
这两边的奶,
应该给他喂。
在梦里,
我说。
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一切都如约而至。
诗歌以及戏剧一直想把我淹没,
良知却把我入拖现实。
李白虽然爱喝酒炼丹,
但他也愿意接近劳动人民。他和采桑女一起养蚕。
因此,
他收获了爱情,
懂得了抽丝剥茧,脱颖而出。
吕不韦是个商人,会做买卖。他与秦始皇有亲戚关系。
在他的血液里
流动着智慧的基因。
后来他成为一位大学者,
写出了《吕氏春秋》。
蚊子们挑肥拣瘦,
他们的细脚
总是踏着我的肚脐眼,
吸血,
吸原生态的血。
这是令人讨厌的。
庄子觉悟了,
不再做梦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爱上了氧气。
在猴子们吞食棉花的时候,老奶奶大白天挤牙膏,
夜晚
拿着毛笔
在青天上
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回忆录。
正当你有现象,
而我还没有现出原形的时候,
全世界的荒草都萌芽了。
而女娲娘娘呢,
她早已春心荡漾,
遍体风骚。
她发育得很早,很成熟。
她是大地的母亲。
女娲娘娘搬动石磨。
大嫂和众位姨妈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这是汗毛撩拨激情,
干柴点燃烈火。
今天天亮以后,
念经的人们穿着道袍和袈裟,鱼贯排列,
以整齐的队伍
爬上了摩天大楼,
俯瞰大地。
他们不停地翻转舌头。
而蚂蚁们呢,
也爬出了茶园,在大地上忙碌着。
从上个礼拜六开始,
它们就出动了,
一直在走亲戚。
它们提着礼盒,
拎着包袱,
那是它们的一丁点心意。
山羊、绵羊、兔子们
刚刚坐在教阶梯教室里,
狐狸们就翘着尾巴
夹着教科书走了进来。
她们宣讲
野猪变成家猪的漫长悲壮的历史。
而狼与狗,
猫子与老鼠,
大象与骆驼呢,
一般来说,
它们对于学习是不感兴趣的,
黑森林对于它们更加有吸引力。
传奇史诗
造就了司马迁。
而诗人们却习惯于打酱油,他们对于司马迁被阉割
无动于衷。
对于历史
他们感到无能为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说
自从各大寺庙要收门票以后,
孕妇们就习惯了剖腹产,
她们说这样更方便,
更讲究,
更加安全一些。
真的吗?真的。
自从大数据产生以后,
缩头乌龟们就纷纷的跑出来了,
它们一起游向数码港。
它们一个个抻长了脖子,
一时间
蔚为壮观。
再说,日本人往海里输入了大量的核废水,
人们从此也不到海洋里去捉鳖了。
雪花聚拢春天,
荒草招惹树枝,
野狗拖出山坡,
皱纹雕出智慧。
雏形呼唤母亲,
庙宇飘落钟声,
巨掌抚摸大地,
木桶敲响世界。
草鞋印出远征,
耳朵冒出浓烟。
人哪
是意义的动物,
词语源源不断地
喂养着我们。
体验生活吧,
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禅意与自然,
体验每个当下,
每个当下即是禅。
把禅意带入生活,
走入人群,
就像煮萝卜汤
煮出了童年。
这首诗《煮罗卜汤煮出了童年》以独特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与幽默的世界,作者陈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界微小事物的细致观察,借由煮罗卜汤的过程,回溯童年的纯真与质朴,并由此延伸出对人生百态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思与调侃。
诗人首先通过“煮罗卜汤煮出了童年”这个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将简单生活与深远记忆相互融合的画面,寓意生活中的点滴日常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人生的智慧。
接下来,诗人以蚂蚁茶园为例,创造出一系列奇特有趣的蚂蚁形象,这些形象颇具象征意味,既是对人类行为的艺术化模仿,又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寓言式呈现。蚂蚁们的互动方式既幽默诙谐又富含深意,如它们的交往之道、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暗含着对和谐共处、化解纷争、淡泊名利等价值观的推崇。
诗人还穿插提及历史人物和文学典故,比如李白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体验,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艰辛付出,以及吕不韦的商人与学者身份转变,借此对比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表现个体在不同境遇下的成长与变化。
此外,诗中涉及的其他动物角色如蚊子、猴子、狐狸、狼狗等,均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展示了世间万象与众生百态。诗人还巧妙地批判了一些社会现象,如寺庙商业化的现状,科技进步对传统认知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
最后,诗人回归主题,再次强调生活与禅意、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体验每一个当下的重要性。整首诗充满了想象与哲学思考,以诗意的语言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多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试图唤醒人们对生活本真的追寻,鼓励人们在繁杂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敏锐,正如煮罗卜汤那样,看似平凡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并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童年纯真与生活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