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犯老毛病,唠叨姓社姓资的问题……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实践已经证明,重提几十年前的老问题,不觉得幼稚可笑,极其荒唐吗?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干了几十年革命,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人民生活贫困到连饭都吃不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三个有利于”。邓关于社会主义论述,大家不陌生,更是家喻户晓,人所共知。
“不要去争论姓社姓资的问题,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让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国家富强起来。天天争论,争论不出结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邓说“毛前期是靠实事求是胜的,后来……
打江山的时候,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王明每个人都自以为比毛有学问,但毛胜就胜在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谁能说清楚?对资本主义又有谁能说清楚?反正,我说不清楚。明明说不清楚,偏要去天天争论?我看,发展才是硬道理。真得加上一条,不争论,不争论,要作为一条原则。”(引用完)”
邓和一大批中国有识之士的青年如周.刘.陈(后来的总理.元帅.将军)……早年勤工俭学与法国,1920年,16岁的邓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他积极投身党的活动,于1926年1月从巴黎转移到柏林,又从柏林、波兰抵达红色之都莫斯科,先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斯大林共产主义大学)和孙逸仙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他熟悉了解什么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什么是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他深知中国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凡是说懂社会主义的是假懂真不懂,还打着装懂的幌子欺骗人。其实邓才是真正最清醒,最明白,最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是伟大之中的伟大……(“我说不清楚”→只不过是伟人一贯谦虚低调和严谨的态度)
邓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计划和市场都得要。”邓高度概括““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判断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关键在于三个有利于。邓早在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时指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1、生产力已不再是一般生产力,而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综合国力既可以是直接实现的,也包括间接潜在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艺术方面。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对发展生产力目的规定,也是搞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所在。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实的判断标准。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征程中,曾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贯穿于邓理论的各个方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其次,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时代特点作了新的发展。
现在社会还有一部分人,还停留在过去几十年,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否定、污蔑、攻击根据中国国情让中国人民生活走向富裕、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继续发错误的谬论,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结论,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主要争论在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改革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征十分明显。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
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
行政分权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从前苏联和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来看,两国都表现出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特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以及权力职能划分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经济体制运行的主要内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和指令为前提的,但是经济运行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不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在所有制上集体所有制的大量存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分享一定得经济决策权力,这有利于地方政府发挥调节作用。但分权模式由于边界难以把握,而且容易和中央政府在职能上出现交叉和冲突,因此往往陷入一种“治乱循环”的怪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态。
纵观计划经济实施的整个过程,前苏联和我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权与分权冲突中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一直未能成功的从革命斗争,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期的政治运动使得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生活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这在前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和我国的“大跃进”、“反右倾”、“四清运动”以及“文革”中都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经济生活政治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活动的效率标准被政治上的意识和觉悟所替代。
中国如果把苏联1950年代至1992解什体期间当一面镜子,能否对照一下我们自已。中国好在1979年开始改变命运,并在1989至1992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面临重大危机,冲击着中国(89年64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盛行……),中国却没有像苏联那样解体,而是坚如磐石。现在的中国又到了面临尖锐复杂重大问题的时候。中国如何应对?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人在以邓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有了答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总之,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努力落实、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建国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事实胜于雄辩的摆在世人面前。给了那些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唱衰中国的人的有力的回击。今日之中国,不仅中国人民有目共睹,世界人民有目共睹,谁也不可否认,谁都毋庸置疑,谁也不可阻挡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虚无实有2024.4.11(原稿2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