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忆长义
常红岩
我不认识仇长义老师,只是以前陪着孩子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看到了《烛光》,看到了他的名字。心里想,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还能有这样一本刊物,不仅对这群为真本刊物奉献的人心生敬意。
后来,孩子读高中,读大学,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少了起来。
这个周末,把孩子送到学习班之后,看看时间还早,到图书馆坐会去吧。
翻了几份报纸后,走到存放杂志的地方随意翻了起来。在中间下层的格子里,又看到了《烛光》,竟然是一本几年前纪念仇老师的专辑。里面的作者有的是见过面的,有的是只闻其名,未谋其面的,于是到阅览区读了起来。

仇老师是一位好大哥。我看到洪金哥在初登文坛的时候,仇老师穿越半个小城找到他。这对一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该是何等的鼓励。初登文坛的洪金哥,站在这神圣殿堂的门口,怀着一腔的仰慕。这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是种在心里的一颗种子。一句打击的话,可能就如一瓢冷水,浇灭如烛的火焰。幸运的是,洪金哥遇到的是前者。仇老师到工厂的车间去看他,不谋一点的私利,不存半点私心。只为对文学的爱好,只为对后进的奖掖。一个前辈,一个局长,一个朋友。还有:“超,喝口”的靖超老师,用蘸着泪水的笔触记录和仇老师在王老烧鸡店的每一次相聚。可能靖超老师年龄更小一些,和仇老师是忘年交了,却交的那么纯粹,那么深厚,能认识这样一位老大哥,于他们,该是何等的幸福。

仇老师是一位好领导。我看到他的同事在回忆他的文字里,散发着真诚的气息。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局长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意味着高不可攀。但仇老师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虽然岗位几经变换,最终成为仇局长。却是成绩斐然,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把文化事业视作生命,每一期的《烛光》里,凝聚着他和同事们的付出,我曾多次带着孩子到文化馆参观书法绘画的展览,元宵猜谜的游戏。我想这背后是仇局长和他同事们的付出。
仇老师是一位好家长。他的亲家把他视为朋友,这世间有多少儿女亲家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愉快,甚至反目成仇。但仇老师却和亲家处成了无事不谈,把酒言欢的朋友。在他的家庭里,弟兄三人,和睦相亲。相亲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人心甘情愿的付出。我想,仇老师大概就是那一个人。
一个人走了,还有那么多人在怀念他。这怀念有多深,这奉献就会有多么无私。
可惜,我不认识仇老师。

作者简介:常红岩,在职教师。文学爱好者 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